患儿,男,1岁8个月,因发现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1 d入院。1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院外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心脏超声示左心耳内见飘带样高回声,左心耳血栓形成。
患儿,男,1岁8个月,因发现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1 d入院。1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院外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心脏超声示左心耳内见飘带样高回声,左心耳血栓形成。
体查:T 37℃,P 119 次/min,R 28 次/min,BP 96/53 mm Hg(1 mmHg=0.133 kPa),昏睡状,反应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心音有力,律齐,左侧肢体肌力I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腹壁反射未引出,右侧腹壁反射顺利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氏征、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既往史:患儿5个月时曾确诊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心脏超声:左右冠状动脉呈串珠样扩张,右侧冠状动脉内径(RCA)17.5 mm(正常值<3 mm),左侧冠状动脉内径(LCA)12 mm(正常值<3 mm),左右冠状动脉均可探及低回声附着;使用丙种球蛋白2 g/kg冲击治疗,并服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抗凝,此后长期随访心脏彩超。
7个月时复查心脏超声:双侧冠状动脉扩张伴血栓形成,RCA 11 mm,房室沟右冠状动脉近右房开口处稍强回声,大小12 mm×16 mm,LCA 13 mm,前降支稍强回声,大小8.2 mm×6.5 mm;1 岁5个月时复查心脏彩超仍示双侧冠状动脉扩张伴血栓形成,RCA 10 mm,LCA 9 mm,扩张冠状动脉内见稍强回声,大小14 mm×9 mm。此次入院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均正常。复查心脏彩超示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双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重度)。诊断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KD;巨大冠状动脉瘤;左心耳血栓。
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每日1.5万U/kg 静脉输入溶栓治疗3 d,并口服氯吡格雷每日0.6 mg/kg。治疗5 d后复查心脏彩超示双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重度),未提示血栓形成。患儿病情好转,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出院。出院后5 d,患儿因突发反复惊厥2 h余再次入院,给予苯巴比妥治疗后患儿惊厥停止,行脑电图示全脑各区广泛、单一慢波节律,左右两侧波幅、频率恒定性失对称。体查:T 36.3℃,HR 78 次/min,R 30 次/min,BP95/57 mmHg,昏迷,双瞳孔不等大,左侧5 mm,右侧3 mm,光反射微弱,左侧肢体刺激后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无活动。头颅CT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塞,左侧大脑半球肿胀明显,形成明显占位效应,脑疝形成(大脑镰下疝及海马钩回疝),脑干受压显著,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
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示双侧冠状动脉瘤样扩张(重度),左侧冠状动脉内见絮团状稍强回声。诊断: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惊厥持续状态;KD;巨大冠状动脉瘤。
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甘露醇、地塞米松、白蛋白及呋塞米降颅内压以及人工机械呼吸等治疗。入院后2 d再次复查头颅CT示占位效应进展明显,并加用甘油果糖降颅内压。入院第5天头颅CT示出血性脑梗塞,重度脑疝形成(大脑镰下疝、海马沟回疝及小脑幕下疝),左侧侧脑室闭塞。2 d后,患儿呈深昏迷状,无任何活动,呼吸及心率急促,双侧对光反射消失,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出院。出院后随访,患儿死亡。
讨论
儿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虽然很低,但危害严重,其主要原因有感染、外伤、烟雾病、血液病及心源性脑卒中。结合本例患儿既往有KD病史,且心脏彩超提示冠状动脉血栓及左心耳血栓形成,故考虑本例患儿发生脑卒中与KD密切相关。
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许多国家,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该病以系统血管炎为主要表现,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临床上,虽然KD引起冠状动脉瘤及其血栓形成常见,但也可累及其他系统,其中神经系统受累发生率约为1%~30%,患儿主要表现为易激惹、无菌性脑膜炎、嗜睡、惊厥及共济失调。然而其中KD继发脑卒中的病例仅见于数例个案报道,且以上病例患儿出现脑卒中均在KD病程2个月以内,但本例患儿却在诊断KD 后15个月才出现脑卒中症状,此类病例目前暂无报道。
目前关于KD继发脑卒中的具体机制不详,分析可能原因如下:
(1)血栓栓塞:有学者认为KD继发脑卒中患儿,其血栓常来源于左心系统,但仍不能除外来自冠状动脉可能。脱落的血栓通过升主动脉经颈内动脉,栓塞大脑动脉,甚至直接造成颈内动脉栓塞,故而导致大面积脑栓塞;
(2)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因KD患儿自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故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类似,颅内血管也可形成血栓。组织病理学研究报道,KD患儿脑血管可能出现血管内膜炎、血管周围炎、局部血管坏死及炎症细胞侵润等表现,而这些改变与冠状动脉表现类似,故血栓可能来源于栓塞脑动脉本身。此外Suda等曾报道1例脑卒中患儿,其血管造影显示阻塞的大脑中动脉管壁极其不规则,故提示血栓来源于大脑中动脉本身,而非其他系统血栓脱落导致大脑动脉栓塞;
(3)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导致卒中发生,但此种情况绝大多数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24 h内发生;结合本例患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前未使用丙种球蛋白,故考虑与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关系较小,因患儿同时具有左心耳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需警惕脑栓塞可能,但仍不能除外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因患儿病情进行性加重,且有脑疝形成,故未进一步行血管造影明确血栓来源。
对于KD继发脑卒中患儿的治疗,目前罕有报道。Suda等曾报道1例KD继发脑卒中患儿,给予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3万U/kg行冠状动脉内导管注射治疗,最终溶栓成功。本例患儿最终死亡,可能与患儿大面积脑卒中及进行性脑水肿,最后导致脑疝形成有关。
随着对KD的认识逐步广泛以及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增加,不仅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同时也显著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虽然累及神经系统较少见,但有时却十分严重,治疗常十分棘手。本例及其他相关文献提示,在临床工作中,需警惕KD急性期累及其他系统,更应重视可能产生的严重远期并发症。由于KD并发脑卒中病情危重,进展快,可能给患儿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故长期随访及规律用药是治疗KD患儿的重要原则,治疗中,一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脑卒中可能,应立即行相关影像学检查。
文献来源:陈嘉蕾,王献民,李焰,等. 川崎病远期并发缺血性脑卒中1例.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6):642-643.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