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增加的骨骼系统疾病,而疼痛是该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的背痛发生率达75%。当遇到以疼痛为主诉的老年患者时,应该注意排除骨质疏松性疼痛。
2012北京国际疼痛论坛暨第六届全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于8月17-19日召开。今年会议的主题是“科学镇痛、携手共赢”,会议内容包括风湿/骨关节软组织疼痛、癌痛、综合疼痛以及无痛化医院建设等11个分论坛。我们选取大会中与基层医疗相关的报告,希望医务人员重视慢病患者的“痛”,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
讲者: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申文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特征和发病机制
骨质疏松性疼痛的特征其表现为明显的全身痛、夜间休息时的静息痛或翻身痛。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局部疼痛,其最常发生的部位依次为腰背部、髋部及四肢等。当遇到以疼痛为主诉来就诊的老年患者时,应该为其检测骨密度,以除外由骨质疏松症导致的疼痛。
骨质疏松症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骨质疏松与疼痛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尚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骨质疏松症能导致疼痛的发生,而其导致的骨折可引起剧烈的疼痛症状。骨质疏松症导致疼痛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列举5种可能的原因及相关临床表现(表1)。目前许多临床医生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来缓解该类疼痛,取得了较好疗效。
同时,有学者认为,疼痛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尽管许多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缓解疼痛,但并不能证明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结果。
有些研究结果显示,疼痛可能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原因之一,而骨质疏松也可能是机体为缓解疼痛所采取的调节机制之一。
另有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加重;同时,患者因恐惧药物成瘾而不愿意长期使用治疗疼痛的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为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可直接诊断)和(或)骨密度(BMD)低下(BMD≤-2.5)。
BMD是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发生风险预测、自然病程监测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最佳定量指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金标准。临床工作中,医生可根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提供的测试题评估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表2)。
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6类:
• 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如性腺、肾上腺、甲状旁腺及甲状腺疾病等;
•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 影响钙和维生素D吸收和调节的消化系统疾病和肾脏疾病;
• 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瘤等恶性骨肿瘤;
•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 各种先天和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等。
鉴别诊断时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帮助明确诊断。
基本检查项目包括:骨骼X线片检查;实验室检查中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蛋白电泳等。
此外,医生还可根据情况监测性激素水平、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
药物治疗
适应证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降低骨折风险。其适应证为:
1. 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BMD≤ -2.5),无论其是否发生过骨折。
2. 骨密度低下患者(-2.5<BMD≤-1.0),并存在1项以上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无论其是否发生过骨折。
3. 在医院无条件进行骨密度测定时,如果患者曾发生脆性骨折或者属于骨折的高风险人群,临床医生也应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药物分类
钙制剂及其调节剂 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是保持骨健康的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推荐成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1000 mg。
抗骨吸收药物 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及雌激素类药物。
促骨形成药物 主要包括氟化物类药物、合成类固醇类药物及甲状旁腺素。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