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损伤,几乎是每位运动员身上不可避免的魔咒,然而发生在奥运赛场上的损伤事件尤其让人唏嘘,这不仅意味着运动员四年的努力有可能白费,也意味着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运动员不断挑战和冲击人体生理极限,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伦敦奥运会的赛程已接近尾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拼搏,除了带来了赏心悦目的高水准赛事,也带来了不少急性运动损伤的案例,并通过实时转播的电视画面,让我们目睹到了竞技体育激烈、残酷的另一面。
运动损伤,几乎是每位运动员身上不可避免的魔咒,然而发生在奥运赛场上的损伤事件尤其让人唏嘘,这不仅意味着运动员四年的努力有可能白费,也意味着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运动员不断挑战和冲击人体生理极限,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盘点历届奥运会中因伤退赛的运动员,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名单,其中不乏顶级运动员和金牌有力竞争者。如何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一直是体育界和医学界共同研究的课题,与“伤”作斗争,是每一届奥运会上不变的主题。
“伤”困伦敦
8月2日,男子举重77公斤级比赛现场,我国运动员陆浩杰参加比赛,在抓举第二举试举175公斤时,杠铃后掉,陆浩杰试图稳住,结果造成左肘拉伤。
在今年4月的伦敦奥运选拔赛中,陆浩杰曾以总成绩375公斤夺冠, 175公斤抓举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在这次伦敦奥运赛场上,肘部拉伤后的陆浩杰,并没有放弃后面的挺举比赛。虽然他艰难地举起了190公斤杠铃,但面部扭曲,看出他是拼出了全身的力量。
激烈的竞技体育赛场,各种突发性急性损伤事件频繁发生。与陆浩杰不同,有些损伤看起来属于“人祸”。8月4日,争夺铜牌的我国羽毛球女单选手汪鑫数次向当值裁判示意,场地上有汗水,希望能擦一下地,但裁判拒绝这一请求。结果汪鑫因脚滑跌倒,造成左膝盖受伤,最终不得不伤退离场。
更为遗憾的,是不少运动员在拿到“入场券”后因伤饮恨退赛。比如前奥运会鞍马项目冠军滕海滨因左小臂肌肉撕裂,且伤势恶化,退出本届奥运会。在得知自己的梦想破裂后,滕海滨泪流不止。外国运动员也一样,7月29日,英国马拉松传奇老将拉德克里夫确认因脚伤从伦敦奥运会中退赛,失去了在祖国参加自己的第五次奥运会机会,他说:“我最终无法参赛,这现实多么令人心碎。”
运动损伤,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运动员的体育生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 闫辉副主任医师说,几乎没有一位运动员身上没有伤病,不少顶级运动员身上,更是新伤旧伤不止一处。这是因为竞技体育本身要求的平日训练运动量和赛场上激烈程度,远超一般人生理承受范围,损伤难以避免。
对赛场上的“伤不起”,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陈卓铭更关注隐形损伤,他向记者介绍说,相比急性损伤,隐形的损伤更应该值得关注,比如花样游泳项目需要运动员在水下“构图”,需要长时间的潜水和憋气,常年、长时间的缺氧训练,有可能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职业生涯结束后若干年,可能会饱受后遗症困扰。
重新认识竞技风险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人体运动科研所所长刘建国说,竞技体育项目中,不同运动项目可能造成不同的损伤结果,其运动风险也截然不同。
为何有的部位容易受伤呢?闫辉指出,损伤的部位一般都有解剖上的弱点,比如篮球会容易伤膝盖,这是因为篮球运动过多要求半蹲位滑步等运动,使得膝盖弯曲30度,这一角度还暴露生理弱点,会使得肌肉比较松弛,不能有效保护关节。而引起大多数足、腿、髋部损伤的生物机械因素是过度旋前,轻微的旋前位是正常的且可通过分散足部的冲击力而防止损伤。然而,过度的旋前却可引起足、膝和腿部的疼痛。有些肢体过度旋前的人,踝关节过度屈曲以至于在行走或跑步的过程中足弓接触地面,如同扁平足的情形。肢体过度旋前的跑步者长距离跑步后会出现膝痛。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陈卓铭指出,从损伤部位来看,腿部是几乎所有的运动员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比如长跑、竞走、跳高、跳远等主要依靠下肢来完成的运动项目中尤为常见。
但是,有些竞技项目则依靠上肢,比如单双杠、羽毛球、网球、吊环等,这些项目中运动员的伤病也以手部和肩部居多。而背部也是容易受伤的部位,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背部一直有伤,曾因伤退出过比赛。专家指出,运动员受的伤虽然集中在上肢、下肢、腰、背等部位上,但是在拳击、篮球、足球等对抗性强的项目中,许多运动员会因冲撞脸部受伤。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运动损伤是按运动项目来命名的,比如说举重者腰,就是指由损伤引起的腰部肌腱和肌肉的痉挛和疼痛。专家指出,任何暴力均可造成腰部肌腱和肌肉的撕裂。常见的是需用力量来推或拉巨大阻力的运动,比如在举重运动从地面举起重物时,可发生在需要突然扭转腰部的运动,这一情况也会出现在篮球比赛中的转身投篮动作、棒球比赛中的挥棒动作和高尔夫球中的挥杆动作等。
专家指出,对于专业运动员,一些运动损伤几乎无法避免,比如足球运动的慢性创伤公认的是“足球踝”(骨关节炎) ,其发生率在专业足球队员中,约为9 0 %。而标枪运动员的肘关节骨关节炎( 又称投掷肘) 发生率近1 0 0 %。
减少损伤要及时
“损伤的发生,多半是训练的强度不够,赛前的准备也不够,做出超出自身能力的动作,就很容易发生损伤。” 闫辉指出,错误的训练方法、解剖结构异常会造成在机体某部位的应力大于另外部位,肌肉、肌腱和韧带的软弱也易引起运动损伤。这类损伤多由慢性劳损引起,而劳损又来自反复活动使易感组织损伤。
温优良说,运动损伤发生后必须立即治疗,措施一是冰敷降温,二是加压包扎。此外还包括休息和抬高患肢。损伤部位应立即得到休息,以减少出血和肿胀并防止损伤加重,所以发生急性损伤后还继续比赛,从医学角度并不提倡。
专家指出,冰可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疼痛和肿胀。损伤部位肿胀是因为液体从血管渗出,冰能使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液体的渗出量,减轻伤处的肿胀。伤处皮肤温度降低后可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而用弹力绷带或胶布包扎,抬高伤处到心脏平面以上等措施可减轻肿胀。
为了预防损伤,一些激烈的体育运动中,佩戴护具也很重要,比如给举重运动员带护腰带,可预防腰部损伤。但是,有的运动则没有防护绝招。比如跳水运动员最易发生眼底视网膜剥离和出血,重者影响视力,但却没有很好的预防方法。
“不再伤”挑战“体育精神”
“运动医学的最终目标和最大理想,是让运动员在冲击奖牌、挑战人类极限的同时,不伤及到身体。” 闫辉说,“不再伤”是个很高的目标。
事实上,通过电视机转播出去的运动损伤画面,也引发人们重新审视竞技体育的意义和精神:在面临运动损伤及风险时,是避免损伤重要,还是全力以赴拼搏,甘冒损伤风险以取得好成绩更重要?
陆浩杰在肘部扭伤后,带伤坚持比赛,以及2008年刘翔因伤放弃比赛,都曾引起网络的热烈讨论:在已受伤的情况下,是应该坚持还是应该果断放弃?
曾经的跳水运动员胡佳,因患有视网膜脱落的眼伤被迫离开10米跳台。在接受手术后,仍面临视网膜脱落的危险。胡佳说:“我曾经想象过各种困难,也想过自己怎么面对,但我从没有想过会是眼睛的问题。那时候,我第一次体会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还是斗不过命运的无奈。”
有专家指出,这些年来,宣传上一直过度美化“带伤参赛”、“坚持第一”等,某种程度上,换个视角,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出发,放弃与奥运精神和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并不违背。有医学专家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指出,运动医学的责任不是治疗,而是预防。运动医学的责任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伤病做出治疗,更高的层次是对伤病的预防。在明知道损伤风险增大时,也应该考虑是否应该去冒风险。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温优良指出,运动损伤最为关键的是发生损伤的位置。比如肌肉拉伤,一个月左右可以消除肿胀,骨折也能在3到6个月就可以恢复。但是有的损伤可能难以恢复,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专家指出,应该适当调整看待竞技体育的角度。至少掌声也要送给因伤放弃比赛的运动员们,他们怀揣梦想,但却止步梦想,理应受到尊敬。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