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是人类骨骼系统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它们占所有骨折的3 - 8%。骨盆损伤主要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组。较年轻的群体主要由20至40岁的男性组成。主要的损伤机制是交通事故,其次是其他形式的高冲击力创伤。第二个高峰主要影响80岁左右的女性,通常是由于低冲击创伤,如从低高度坠落。骨盆骨折常伴有损伤和出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背侧破裂的骨盆环的机械不稳定以及骨盆内的低组织压力导致盆腔内容积增
骨盆骨折是人类骨骼系统最严重的损伤之一。它们占所有骨折的3 - 8%。骨盆损伤主要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组。较年轻的群体主要由20至40岁的男性组成。主要的损伤机制是交通事故,其次是其他形式的高冲击力创伤。第二个高峰主要影响80岁左右的女性,通常是由于低冲击创伤,如从低高度坠落。骨盆骨折常伴有损伤和出血,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背侧破裂的骨盆环的机械不稳定以及骨盆内的低组织压力导致盆腔内容积增加和盆腔内压力降低。因此,在产生填塞作用之前,腹膜后可含有大量血液。Eastridge等人的研究表明,59%的机械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发生活动性骨盆出血。回顾性分析德国骨盆创伤登记处显示,骨盆骨折患者的死亡主要是由于出血,而骨盆是大出血的主要部位。Balogh等人认为出血是两个年龄组盆腔损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现代创伤指南和复苏方案建议,在盆腔环机械不稳定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下,或怀疑盆腔内出血的患者的临床前处理中,盆腔粘连物应用于出血控制。除了用钢板包裹骨盆外,市面上可买到的环向骨盆绑扎物是目前唯一用于临床前骨盆稳定的方法。骨盆捆绑装置的应用会对骨盆产生环向压力。这导致骨盆环的机械稳定,骨折碎片减少,骨盆内体积减少,骨盆内压力增加。此外,骨盆稳定可以减少松质骨出血,并降低尖锐骨碎片进一步损伤血管和软组织的危险。Hsu等人的研究表明,早期应用骨盆粘接剂显著(p = 0.009)降低了骨盆骨折患者的输血需求。此外,使用骨盆绑扎器时死亡率较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然而,在临床前环境中,正确应用水平的初步评估可能是困难的。因此,骨盆捆绑物经常放置不正确,大多高于推荐位置,通常在髂翼水平。
目前,有几种不同的外固定装置可供选择。在德国,最常用的是SAM骨盆吊带II (SAM Medical®,T- alatin,美国)和T- pod(创伤骨盆矫形器™,ping Medical, Richmond,加拿大)。它们都是由紧密编织的布制成,但在宽度,形状和紧固机制方面彼此不同。目前还没有明确建议哪种模型更适合使用。根据我们的经验,临床前人员经常报告说,与SAM II型骨盆吊带相比,T-POD的固定机制似乎在整个骨盆上提供了更均匀的压力分布。T-POD的这一特性在骨盆骨折的初始治疗中可能被证明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减少和稳定骨盆骨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种模型在应用于旋转和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尸体时,在减少盆腔内容积和增加盆腔内压力以及耻骨联合和骶髂关节压力方面的有效性(AO/OTA分类61-C1.1)。在这些病例中,由于T-POD的宽度较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似乎部分位于大转子上方,而SAM骨盆吊带II通常完全位于目标解剖结构的上方或下方。第二个目标是确定两个模型在高于或低于建议水平的水平上的中心是否会影响参数。
结果:在推荐水平(大转子)放置两种骨盆捆绑物时,体积减少量无显著差异(13.85±31.37 cm3, p = 0.442),但使用T-POD时膀胱压力增加明显更高(5.80±3.27 cmH2O, p = 0.017)。当T-POD定位于髂骨水平时,膀胱压力升高和盆腔内体积减小明显大于T-POD(14.00±8.57 cmH2O, p = 0.022和10.45±5.45 cm3, p = 0.031)。与T-POD相比,在大转子下方应用SAM骨盆吊带II可显著减少体积(-32.26±7.52 cm3, p = 0.003)。对比推荐的附着水平和不正确的定位,T-POD没有显著差异,而SAM骨盆吊带II在髂骨处的体积减少明显更小(40.15±14.57 cm3, p = 0.012),在大转子下方的膀胱压力增加明显更小(3.40±1.52 cmH2O, p = 0.007)。
结论:直接比较两种骨盆固定器,T-POD在推荐水平下使用效果显著,这些结果支持T-POD在院前紧急骨盆稳定中的首选应用。
原文出处 :
PrivalovM,JungeM,JungMK,Comparison of T-POD and SAM Pelvic Sling II and the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level in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unstable pelvic type C injuries - a cadaveric study.Int J Emerg Med2024 Mar 04;17(1)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