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选择前倾的坐姿办公。 下班后,大部分人喜欢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其实这些舒服的姿势最伤腰,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腰痛。 小编今天就用一张图表告诉你不同姿势腰部受力的情况,保证你看完立马端正坐姿!
上班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选择前倾的坐姿办公。
下班后,大部分人喜欢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手机。其实这些舒服的姿势最伤腰,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腰痛。
小编今天就用一张图表告诉你不同姿势腰部受力的情况,保证你看完立马端正坐姿!
不同姿势腰部受力表
生活中很多看似舒服的姿势,其实会给腰部造成很大的压力。口说无凭,一张图表证明给你看。
不同姿势腰部受力表(单位:千克)
人平躺时,腰椎负荷最小,约为25千克;
侧躺时,腰椎负荷约为75千克;
站立时,腰椎负荷为100千克;
坐姿时,上身直立腰椎负荷为140千克。
但是,不论站立还是坐着,前倾的姿势会让腰椎负荷大大增加:
站立时身体前倾,腰椎负荷增大到150千克;
坐姿时身体前倾,腰椎负荷接近200千克!
这是因为,上身前倾时,头、躯干和上肢的重量会集中在腰椎这一个支撑点上,腰椎间盘承载的压力最大。
这些坏习惯,同样很伤腰
除了前倾的姿势,生活中还有很多伤腰的习惯,小编这就一一道来。
1.半躺在沙发上
从“葛优躺”的火爆程度,就能看出大家对这个姿势有多喜爱。
但半躺姿势让肌肉、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原有的固定作用,脊柱生理曲度变直,久而久之造成连接腰椎的椎间盘突出。
2.缺乏运动
在不锻炼的人群中,背痛比例更高。长期不运动,会让肌肉力量下降,对于脊椎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3.穿不对鞋
穿细高跟鞋走路时,身体会前倾,背部弧度增加;无跟鞋、平底鞋、人字拖同样糟糕,由于没有减震缓冲作用,会造成步态不稳,体重无法均匀地分布在脊柱上,从而导致椎间盘受损。
穿平底鞋时最好垫个足弓垫;长时间行走或站立时,最好选择有2厘米跟的鞋子。
4.腰部受凉
“久坐族”腰部血液循环差,稍微一受凉,可能就会引发腰疼。
在低温环境下,血运丰富的肌肉组织还勉强可以适应,但血运较差的关节很难适应,容易出现腰腿疼痛症状。
平时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穿过短的上衣,如露脐装等。
5.床垫不合适
正常腰椎都有一个向前的弯曲度,长期睡在硬床垫上会令这种弯曲消失,肌肉纤维会一直处在紧绷状态,一旦剧烈活动,就会发生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但床垫过软会让脊柱在睡眠过程中凹陷变形,使腰部肌肉时刻处在紧张状态,拉伸能力变弱。
床垫的软硬度,以躺在上面腰部没有明显下陷最为适宜。
6.弯腰做家务
很多人做家务时总是弯着腰,扫地、拖地时常常一侧用力,这样容易让背部承受更多压力。
建议做一会儿家务休息一下,同一种动作别持续太久。拖地、洗碗、择菜的时候,要尽量保持上身直立,减少对腰椎的伤害。
7.背包太重
背包的重量超过自身体重的10%,就可能对背部造成伤害。因此,尽量把里面那些很少用到的东西清除出去。单肩背最好左右轮换,双肩背最好选择宽肩带的。
此外脊椎承受的压力和体重相关,因此越胖的人,脊柱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因此控制体重也是给腰椎减负的方法之一。
预防腰痛,从“坐”开始
保护腰椎,首先要改掉上述坏习惯。其次,对于离不开座位的久坐族来说,要注意避免伤腰的坐姿。
什么样的坐姿对腰椎最好?小编觉得大概要向古代的皇帝学习:挺胸抬头,端端正正。
3个动作缓解腰背痛
如果你已经出现腰背疼痛,不妨经常做这3个动作。
1.小燕飞
俯卧在稍微硬点的床上,两臂伸直,贴在身体两侧,头部、肩部、双臂向后上方抬起,同时,双腿伸直向上抬高,使整个身体像一只飞翔的燕子,保持约5秒后放松落下,休息3~5秒。
根据个人情况,可每天坚持做10~30次。
2.拱桥
腰肌力量较弱或肥胖人群做小燕飞可能会有些费力,可选择“五点支撑”的方法锻炼腰背部肌肉。
仰卧在床上,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头、双肘和双脚五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持续3~5秒,然后放松腰部肌肉,放下臀部休息3~5秒。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20~40次。
3.靠墙深蹲
双脚分开,脚跟距墙壁60厘米,背部靠墙,挺直腰背,缓慢下蹲,脚跟不要离地,也可以双手握拳前伸。
大腿和小腿的角度最好在90度,保持呼吸3~5秒,还原站姿。动作开始时要慢,可逐渐加快,5~10个为1组,每次做1~2组。
另外,走路时挺胸收腹、迈开步伐,选择合适的气垫运动鞋等,也有助于保护腰椎。
最后,小编想提醒的是,除了腰部本身的问题,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外,骨质疏松、泌尿系结石、消化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腰背痛。
因此,如果疼痛超过一个月,或者本身有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问题,腰痛时要及时到医院疼痛科就诊。
进行按摩、理疗,可能加重疼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