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功能性单心室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近日,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功能性单心室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据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辉山介绍,正常人的心脏依靠左、右心室作为动力泵,分别向体、肺两套循环系统供血,体循环动脉血与肺循环静脉血之间相互分离。而功能性单心室的患儿在胚胎期由于种种原因两个心室发育失衡,退化为单一心腔,体肺循环融合成为一套系统,称之为功能性单室。单一心腔的后果就是体、肺循环的动静脉回流血进入单一心腔后完全混合,血液中的氧含量就会显著下降。
功能性单心室是当今无法根本治愈的一类复杂性先心病,大部分患儿出生后仅能存活数小时或数天。出生后一周死亡率可达到7%。 40年代起心外科的先驱们就着手以外科手段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其解剖畸形复杂多变,手术操作难度大,远期病死率始终居高不下。目前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虽已成为其最终姑息性治疗手段,但长期随访仍显示慢性低氧血症、心房颤动、蛋白丢失性肠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依然较高,具体原因未明。沈阳军区总医院国内最早开展单心室的手术治疗工作,以术式改良、远期疗效评价及病理生理研究为主线,归纳总结了功能性单一心室外科治疗的基础与临床资料,取得了以下创新性研究成果:
1984年及1992年国内率先开展并报告心房-肺动脉及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填补了我国单一心室外科治疗的空白,也代表了国际发展趋势。自1992年起面向全国推广单心室手术治疗经验,此后陆续将多种改良术式首次应用于国内临床,为我国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心病并提高术后存活率做出重大贡献。
该项研究横跨30余年,历经4代专家,进行了国内外时间最长(27年)、病例最多(614例)的远期随访,率先提出了多项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准确描述了多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
国际首报证实单心室循环存在特征性的坠积性肺血重新分布,发现肺动脉造影与核素灌注显像结果的不一致性,提出肺血管发育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国际首报右心旁路手术后患者主要通过胸膜腔负压代偿性增加肺血灌注量,提出术中保持胸膜腔完整的重要性。国际首报心外管道右心旁路手术完全旷置窦房结会导致运动过程中心率失去协调性。
国内首次提出肺血管内皮细胞对部分血管活性因子的分泌紊乱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提出吸入一氧化氮有效预防早期肺血管阻力升高所致的低心排综合征及腔静脉高压。
国际首次应用慢性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肺血流搏动方式的改变对肺循环的长期影响,有效解决了完全右心旷置手术动物模型无法长期存活的国际性难题,首次将单心室循环的病理生理研究深入到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微观领域。
国际首报应用腔肺分流法建立的慢性动物模型来模拟单一心室循环,对照研究血流搏动性消失对肺微循环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长期影响。
国际首报肺循环长期弱动力、无搏动血流灌注会导致肺血管重塑,提出血流剪切力下降是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首次证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在肺血管重塑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课题组自1992年起面向全国推广手术治疗经验,研究成果在多家单位应用,使国内功能性单一心室手术死亡率由1990年的15.9%降至2002年的2%以下,达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间接受并培养了覆盖全国近16个省份、26所医院的学习进修生100余人,招收本领域研究生21人,在《Ann Thorac Surg》等有影响力的SCI期刊及核心期刊发文章100余篇,主编及参编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填补了我国右心旁路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资料的空白,实现技术的跨越,对行业技术进步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