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验证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科室自 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后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7例。手术方法为:采用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麻醉;对于术前存在神经损伤的病例,采取静吸复合全麻。患儿仰卧位,患肢外展。首先采取闭合复位。如为伸直型
目的:验证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科室自 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后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57例。手术方法为:采用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麻醉;对于术前存在神经损伤的病例,采取静吸复合全麻。患儿仰卧位,患肢外展。首先采取闭合复位。如为伸直型骨折,一助手握上臂上1 /3,另一助手握腕部肘半伸直位前臂旋后位对抗牵引,术者双手握住骨折远近端纠正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后侧,余指抱住骨折近端前侧,在牵引下先折顶后屈曲以纠正重叠及远端向后侧的移位,前臂置于旋前位(尺偏型) 或旋后位(桡偏型)。如为屈曲型骨折,患肢牵引同伸直型,侧方移位纠正后,再从肘后握住骨折两断端上,两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前侧,推骨折远端向后,余指拉骨折近端向前复位。C 臂机透视证实骨折复位满意后,助手将患肢维持屈肘位。骨折复位满意位置后,先在肱骨外髁经皮置入1枚直径 1. 6 mm 克氏针,克氏针穿过骨折线并钻过对侧皮质。再经患肢桡侧骨折线近端约1cm位置,自桡侧进针,向肱骨内髁方向植入1枚直径 1. 6 mm 克氏针,需注意行针至内髁后缓慢进针,在克式针穿出皮质2mm时即可停止,使其不穿出对侧软骨及骨膜,必要时经C臂机透视证实。注意克氏针勿穿至肘前方,必要时伸直肘关节适当牵引,保持提携角10°-15°。肘关节屈伸活动,观察骨折端有无异常活动,直至固定牢靠。如有不稳定,可再于外髁经皮置入1枚直径 1. 6 mm 克氏针,与外髁处第一枚针呈成角固定。所有针尾折弯剪短后留于皮内,无菌敷料包扎。随访时检查环小指运动及感觉情况,测量双上肢长度、评价肘关节屈伸功能、摄肘正侧位片测量Baumann角。结果:57例患儿,随访3~15月,平均6个月,按HSS评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优秀率98.2%,无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无肘内翻及肘外翻畸形,肢体无短缩;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针对难以稳定复位的骨折类型,目前广泛采取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手术方式。既往关于克氏针入路的研究,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其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稳定性和并发症两个方面。内外双侧入路的交叉克氏针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但是存在尺神经损伤的风险;单纯外侧入路的平行克氏针或成角克氏针,虽然尺神经损伤几率低,但稳定性较差。而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既达到交叉克氏针的稳定性,又避免尺神经损伤。桡侧经皮交叉克氏针Dorgan技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功能及外观,同时预防肘内翻畸形,完全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对骨骺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