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临床上经常收治和发生创口的感染,患者极其痛苦,常规的换药体位并不利于坏死物的排出,阻碍了创口的愈合,受体位引流的启发,换药后采取新的引流体位,大大缩短了创口的愈合。 在临床经常遇到感染或有感染倾向的创口,需要进行外科处置,经过常规引流,换药,部分创口愈合,而有一部分创口感染加重,延期愈合。经过观察分析,排除了无菌操作及用品等相关因素,考虑到应当与创口所在部位肢体的体位有关,
[摘要] 临床上经常收治和发生创口的感染,患者极其痛苦,常规的换药体位并不利于坏死物的排出,阻碍了创口的愈合,受体位引流的启发,换药后采取新的引流体位,大大缩短了创口的愈合。
在临床经常遇到感染或有感染倾向的创口,需要进行外科处置,经过常规引流,换药,部分创口愈合,而有一部分创口感染加重,延期愈合。经过观察分析,排除了无菌操作及用品等相关因素,考虑到应当与创口所在部位肢体的体位有关,由于创口所在肢体部位的不同,创口的开口方向也有上下左右不同。鉴于此,我们指导患者采取了重力引流体位,在原有的常规引流换药条件下,通过体位引流,使创口内的渗出物顺利引流出伤口,促进了新鲜组织由内向外自清,生长,愈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入我科的38例确诊的慢性重度创面感染的患者,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18-78岁。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高热,创面大量坏死组织,流脓,恶臭等。其中气性坏疽3例,手外伤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3例,小腿外伤10例,大腿外伤11例,腰椎间隙感染2例,上肢外伤3例, 足合并感染5例。
1.2 换药方法与结果
列举个典型案例:
1.2.1 女患,50岁,“右手掌侧划伤 ”,行清创缝合处理,第3天创口出现红肿、感染,常规换药一周,感染加重,渗出增多,每天换药行纱条引流,一周创口加深,并向掌心进展。注意到患者的患肢体位:患肢前臂托于胸前,掌心始终向上托举,创口开口向上,导致创口内渗出物,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不能被充分引出,而向内部渗透,造成感染加重。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导协助患者,采取了引流体位,保持创口开口向下,使渗出物由内,顺利地引出。进行常规换药,由内向外逐渐愈合。
2 体会
VSD(负压引流系统)是当前治疗感染性创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由于对局部创口有严格的要求和价格问题,仍旧有大部分需要人工的常规外科换药,常规的换药方法容易将消毒液与药液存留于死腔内,妨碍坏死组织的排出。本次换药后采用的是引流体位,该体位的产生受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流入气管、支气管排出体外)[1]概念的启发。引流体位是指将感染或有感染倾向,需要引流的创口的外侧端(开口端)悬空,并保持向下方向的体位,利用重力的作用将坏死的脓性液体、换药时残留的消毒液、药液排除残腔,利于新鲜组织的生长,此体位称为引流体位。因而,使创口内的渗出物,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顺利地引流出,称为体位引流。当创口的外侧端(开口端)向上时,虽然内放置了引流,但内渗出物,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会向下方既伤口内部渗透,侵蚀,而不能被充分引流出体外,使感染加重,不愈合。另外为尽早发现感染,手术后的患者护士要按时测量生命体征,当体温超过37.5℃时,排除术后3d吸收热,认真倾听患者主诉[2]。因为感染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极易造成负氮平衡[3]。所以要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增加身体抵抗力[4]。此体位引流的应用提高了创口愈合率,减轻了患者伤痛折磨,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