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其作用原理为内固定装置产生的撑开力可使手术节段发生相对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张开以减少对椎管内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可增加椎间孔直径,从而减轻相邻椎体间的退变。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 50年代,主要用于治疗椎管狭窄症,但因术后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该手术终止。近年来,随着设计理念更新和新材料出现,新一代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不断问世。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新产品有 Wallis、Extensure、X-stop、Coflex和 DIAM系统。
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其作用原理为内固定装置产生的撑开力可使手术节段发生相对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张开以减少对椎管内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可增加椎间孔直径,从而减轻相邻椎体间的退变。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 50年代,主要用于治疗椎管狭窄症,但因术后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该手术终止。近年来,随着设计理念更新和新材料出现,新一代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不断问世。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新产品有 Wallis、Extensure、X-stop、Coflex和 DIAM系统。
Wallis器械是研究历史最悠久的棘突间撑开系统,已被美国FDA 批准进行临床试验。Senegas等于 1986年设计了第 1代由钛内固定器和 2条涤纶索带组成的棘突间动力化固定装置。钛内固定器置于棘突间, 而两侧涤纶索带缠绕相邻棘突提供张力稳定。虽然第 1代装置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Senegas等以聚乙烯酮( PEEK) 为原料代替钛合金制造了第 2代固定物,称为“Wallis 内固定装置”。新固定器具有更好的弹性模量( PEEK的弹性是钛的 30倍) , 其主要是通过撑开力降低后方纤维环的负荷发挥作用。有学者建议手术适应证为: (1) 大块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切除术继发椎间隙高度显著丢失者; (2) 椎间盘突出复发行翻修术者; (3) L5 骶化时L4、5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切除术者; (4) 既往融合节段出现相邻椎间盘退变者; (5) 腰椎终板ModicⅠ型退变导致慢性下腰痛者。
X-STOP IPD (Interspinous Process Distraction)系统 由 St.Francis公司设计,是唯一经过多中心完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非融合性棘突间内置物,2005年11月己被 FDA批准临床使用,主要适用于有神经症状如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NIC) 的高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LSS) 患者。X-STOP由椭圆形钛质的间隔物及阻止其在相邻棘突间移位的两个平行翼构成,内固定材料为钛合金,其弹性模量和骨相似,同时不影响术后 MRI的检查。手术时将它置入棘突间,尽可能靠近椎板。将 X-STOP 植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之间,其挡翼可以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以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其后移。它分散了椎体间的压力,使腰椎处于轻度屈曲位,允许患者保留一个相对正常的体位而非过度的屈曲。X-STOP适应证包括:①伴轻、中度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②年龄50 岁以上;③接受物理治疗或非甾体类药物口服和/ 或脊柱注射等保守治疗至少6 个月;④临床症状在屈曲位时缓解。
Coflex系统 是由 Samani在 1994年设计并提供的,系统材料为钛合金,Coflex器械侧面观系统呈 U形,在 U形主结构上下端有两个“夹状”固定翼结构(一个偏前,一个偏后)可夹紧固定上、下棘突 [15],体部及上下翼内侧的齿状结构可提高屈伸时的稳定性,上下翼的小孔也可增加稳定性。术中将 Coflex器械以一种预压缩模式置于棘突间,维持棘突间高度。其在后伸位表现为动态压缩,允许腰椎屈曲,旋转中心靠近椎管,提高了旋转稳定性。该器械允许连续多个水平同时应用,以获得更大的棘突间撑开效果。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作为一种填充“过渡地带(从僵硬融合节段向活动非融合节段)”的方法,用于融合邻近节段棘突间的固定[16]。目前美国FDA 已批准该器械用于减免医材临床试验的研究。Coflex适应证包括:①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②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早期;③退行性腰椎侧凸;④中央型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腰椎不稳;⑤可允许包括部分椎板、椎间关节切除、椎间孔扩大以及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切除在内的减压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