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功能失常,而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规则子宫出血。
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功能失常,而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不规则子宫出血。
功血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约85%的病例是无排卵型功血,属中医崩漏范畴,有排卵型功血与中医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和经间期出血等病证相似。该病属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急重病证,可发生于从月经初潮至绝经的任何年龄。
中医辨证论治
其他治疗
针灸止血可选用艾灸百会、大敦(双)、隐白(双);暴崩急救处理时可选择独参汤补气摄血止崩,或参附汤回阳救逆、温阳止崩;祛瘀止崩用三七粉3~6 g或云南白药1支,温水冲服,中成药可选用宫血宁胶囊或血竭胶囊等。
崩漏后止血治疗以复旧为主,针对寒热虚实的病因病机,参照出血期各证型施治,但应去除各方剂中的止血药。
青春期,尤其是生育期患者,常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按经后期滋肾养血,经间期补肾活血和促排卵,经前期调补肾阴阳和补肾疏肝,行经期活血化瘀通经,序贯治疗3个月经周期;更年期患者排除器质性和恶性病变后,以健脾养血改善预后为主。此外,可按盈虚消长规律行传统调经法,经后左归丸或归肾丸或定经汤补养3周左右,第4周活血化瘀通经,方选桃红四物汤加香附、枳壳、益母草、川牛膝。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
凡月经周期、经量、经色或经期异常均可称为月经不调。
该病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七情所伤、先天肾气不足、房劳多产、劳倦过度等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阴阳失调、冲任损伤。
中医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临床辨证首先要辨清寒热虚实,注意观察月经的期、量、色、质、气味。色淡、质稀者多为虚证;色红、质稠者多为实证;月经后期、量少、无臭味多为寒证;月经先期、量多、臭秽多为热证。此外,辨证时还须注意虚实夹杂证。
治疗强调辨证论治,从脏腑论治,包括补肾、调肝、健脾;从气血论治,包括理气、活血、凉血。
治疗时应结合月经周期,采用4期调周法,经期治宜调气活血,经后期治宜滋养肝肾,经间期治宜行气活血,经前期治宜温阳补肾。
肾虚者,尺脉细弱,舌淡,苔薄白,常用归芍地黄汤、左归丸、右归丸或归肾丸等;肝郁者,脉多弦,常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等;脾虚者,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常用补中益气汤或举元煎等;气滞血瘀者,舌紫黯或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治宜理气活血,常用乌药汤或失笑散等;血热者,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凉血,常用保阴煎等。
其他治疗
中药调理可配合针灸及推拿治疗。针刺中极、关元、合谷、三阴交、生殖区(头针)等穴位,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双向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促黄体生成素(LH)分泌,诱导LH高峰,促进排卵,从而调节子宫内膜增生及分泌以调经。
此外,针刺能促使卵巢、输卵管、子宫功能活跃增强,促使卵泡壁破裂,排出卵子,促使子宫内膜增生、分泌、剥落及月经来潮。采取摩法、振荡法、按揉法、擦法推拿小腹、少腹和腰部,刺激子宫、卵巢及腰骶部,可提高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调节盆腔脏器神经功能;均匀、持久、有节奏地快频率的振荡法可加快血液循环,调整脏器功能。
月经不调可导致排卵障碍、黄体功能不全,进而导致不孕或先兆流产等,长期单一雌激素作用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癌,故出现月经不调时须及时诊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标本兼治,在服用雌孕激素的同时配合中药调周治疗,待卵巢功能好转后,再用中药巩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