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杨静、孙秀芳、孙立荣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研究指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3期《临床急诊杂志》上。
日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杨静、孙秀芳、孙立荣等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儿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及干预后血凝指标变化。研究指出,AL并发DIC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激活,AT-Ⅲ及DD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指标,低分子肝素应用有助于改善DIC患儿的预后。该文章发表在2012年第3期《临床急诊杂志》上。
本实验分3组即健康对照组、AL组、AL并发DIC组,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水平(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AL并发DIC组患儿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将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AL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延长,FBG降低,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并发DIC组与AL组比较,DD明显升高,AT-Ⅲ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AL组相比,AL并发DIC组DD、AT-Ⅲ阳性率明显升高,且在DIC发病的不同临床阶段均保持在较高水平(80%以上),DD检测阳性率在血栓形成期高达100%。经肝素抗凝治疗后,AT-Ⅲ及FBG明显升高,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