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神经

世界卒中日:揭秘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

作者:卢德宏等 来源:天坛会微信 日期:2015-10-29
导读

动脉一动脉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的发病机制,其栓子来源于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血栓脱落。参考文献:卢德宏等,常见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2015;

  2015年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世界共同关注卒中,而我国更应该关注卒中,因为在我国卒中已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我国因病死亡的22.8%,每年新发病例人数达到200万,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作为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缺血性卒中,首先需要了解其发生的机制,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去揭开缺血性卒中发生的谜题。

动脉狭窄性闭塞

  动脉狭窄性闭塞主要指动脉本身病变导致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感染性或免疫性动脉炎、动脉发育不良等,临床以动脉粥样硬化多见。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管径>400μm的大动脉和中动脉,病理改变为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继发血栓,导致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引起病变血管供血区缺血。

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指进入动脉的栓子随血流堵塞远端管径相对较小的动脉,使其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改变。栓子来源不同,动脉栓塞的形成机制也不相同。动脉一动脉栓塞是缺血性卒中最为常见的发病机制,其栓子来源于较大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血栓脱落。心源性栓塞的栓子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二尖瓣狭窄。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变导致的心脏瓣膜病,或生物、机械瓣膜等形成的血栓或细菌等物质附着于心脏瓣膜上,发生心房颤动时,这些物质从瓣膜脱落作为栓子随体循环泵入相应脑血管。

  2. 房间隔缺损。下腔静脉栓子随血流进入右心房,在肺动脉高压情况下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栓子即可避开肺循环经缺损的房间隔直接流入体循环,继而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3. 原发于心脏肿瘤。如心房黏液瘤易脱落形成栓子,并随血流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低灌注

  机体针对脑灌注压(脑灌注压=动脉压一颅内压)的波动,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平均脑灌注压维持在40mmHg(1mmHg=0.133kPa)。当各种因素导致血压显著降低或颅内压显著升高时,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达15~18ml/(100g·min)时即可导致低灌注性脑损伤。单纯低灌注性脑损伤表现为全脑缺氧、缺血性损伤,继而出现大脑皮质广泛性或层状坏死;脑组织低灌注合并局部脑血管狭窄时,则可导致相应血管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改变。初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局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则可使相应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梗死灶[如分水岭梗死(watershedinfarct)]。

  综上所述,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临床症状或体征亦不尽相同。了解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制定合理且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卢德宏等,常见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 2015;2: 87-91.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