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学会(CSA)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5新闻发布会于2015年6月27日(9:4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汪昕教授,主持了本场新闻发布会,与众多国内外神经科权威专家一起就中国卒中学会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专题报道 中国卒中学会名誉会长王陇德院士、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Davis
中国卒中学会(CSA)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5新闻发布会于2015年6月27日(9:40)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上海中山医院副院长汪昕教授,主持了本场新闻发布会,与众多国内外神经科权威专家一起就中国卒中学会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合作发展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专题报道(CSA&TISC2015)
中国卒中学会名誉会长王陇德院士、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席Davis教授、中国卒中学会执行副会长王拥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急诊介入科主任缪中荣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洪波教授分别就卒中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了精彩解读,并对最新的急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在中国规范的推广、培训、质量控制和把关进行了展望。
王陇德院士首先为大家重点介绍了目前卒中血管内治疗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并对这项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国民第一位死因,也是第一位致残原因,中国脑卒中的防治水平亟需提高。2014年,脑卒中防治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即血管内治疗。2015年,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来自荷兰、加拿大、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及西班牙的五项血管内取栓治疗的临床随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符合研究病例入选标准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血管内取栓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和脑组织再灌注程度,并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其中四项研究,由于中期试验组疗效显著而提前中止了研究。
欧美专家发表专家共识指出,此项疗法疗效明确,治疗获益明显大于风险,研究人群众多,数据源于多个随机试验或meta分析,因而将其循证医学证据列为ⅠA级证据。2015年,中国专家领先于欧美国家变更了指南,制定了《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5》。这项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重大技术变革是我国提高卒中治疗疗效,改善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能够开展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医院尚不足50家,每年取栓数量也不足1800例。因此,我国急需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稳步并规范的推广此项新技术,以便让更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益!
对于卒中防治而言,“时间就是大脑”!王陇德院士表示希望诸多医学传媒机构一起向广大患者及家属宣传卒中急救知识,实现“两个尽早”:其一,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不要等待,应尽早到达具备溶栓和取栓资质的医院就诊,其二,让患者了解哪些技术能够帮助患者减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明确溶栓和血管内取栓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良好疗效,获益远大于风险,让患者配合医院尽早做出决定,争取宝贵的诊治时间。
Davis教授随后对脑卒中的诊治现状发表了见解,他认为现在卒中治疗出现了巨大的革命性改变,很多卒中是由血栓阻断血流造成,全球每年至少大概有10%的患者(即全球约200-300万患者)适合进行取栓治疗,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让病人和家属了解这项技术,让患者及时到有资质有条件的医院获得治疗。Davis教授表示,血管内取栓是个巨大的进步,坚信中国会在此项技术上将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与把关,中国在支架取栓方面将会引领世界趋势!
洪波教授介绍了目前国际临床研究发生的一些改变,主要的三大改变之处在于:1)筛选标准为入选有大血管阻塞的病人;2)强调机械取栓方法,大多数病人采取了新一代的支架取栓装置;3)多数研究强调病人有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未完全坏死。既往研究显示,虽然患者血管实现了再通,但临床预后并不好。现在这些研究提示,合理筛选病人,对有价值的病人进行取栓,不仅再通率高,而且能提高病人3个月自理可能性。这些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治疗3-4个病人,就可能有1个病人获得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卒中治疗创造良好的基础!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