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戚晓昆教授:偏头痛、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候,是内科门诊、急诊就诊最多的疾患之一。北京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血管内治疗是继静脉溶栓后的一个里程碑似的发现,可有效帮助急性缺血患者改善预后。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CSA&TISC),越来越多的大牌专家来到新闻现场分享他们的诊疗经验、研究结果、国际学术进展等,让我们来近距离感受专家们的魅力吧!
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5专题报道(CSA&TISC2015)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科徐运教授:溶栓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临床情况较为复杂,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静脉溶栓治疗方案。首先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静脉溶栓治疗。第三次国际卒中试验研究发现,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达到溶栓条件时支持静脉溶栓治疗;合并脑动脉夹层等患者溶栓时均需权衡利弊;而近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禁止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徐运教授表示,缺血性卒中发病时伴高血糖、高血压等会增加出血或血肿风险,应谨慎使用。
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戚晓昆教授:偏头痛、眩晕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候,是内科门诊、急诊就诊最多的疾患之一。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偏头痛眩晕等诊断标准的修订,人们对其认识越来越多。偏头痛眩晕先前通常被称为偏头痛相关性眩晕,但是现在根据其眩晕症状称之为前庭性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与偏头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是偏头痛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可能有也可能无)、眩晕(发作不定期、各年龄段均可发作)、噁心、呕吐、畏光、心烦,有时可出现视物模糊等表现。前庭性偏头痛通常情况下发作时间较短,多为5min-72h,但是极少数患者发作短于5min或长于72h。其易与颈性眩晕等疾病相混淆,临床应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史等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北京宣武医院吉训明教授:血管内治疗是继静脉溶栓后的一个里程碑似的发现,可有效帮助急性缺血患者改善预后。对于目前的脑卒中防控体系,吉教授认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急救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以便早期识别出患者,并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具有条件的医院进行医治;2)通过远程指导等网络系统的建立、社会资源的支持等措施完善卒中的防控体系。开展有效的脑卒中筛查对于降低脑卒中致死致残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多数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可以得到早期的诊治。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污染,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压力的增大,无菌性炎症的发生率增加,如化脓性炎症,鼻炎等均是引起颅内静脉血栓的可能因素,甚至避孕药、减肥药等影响激素水平的药物的使用,也可导致血栓的产生。多数静脉血栓患者可表现为顽固性头痛,对此类患者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和关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程忻副教授:多项研究分析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和非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获得积极的、令人惊喜的结果。非血管内治疗[主要指静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溶栓]没有任何突破,时间窗仍然为4.5小时;而突出报道的ESCAPE、EXTEND-IA、SWIFTPRIME以及2014年世界卒中学会大会(WSO2014)上公布结果的MRCLEAN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尽管设计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阳性结果均显示对于急性前循环梗死伴有近段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每治疗3-4人就有1人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并降低死亡率。因此,对于急性前循环梗死伴有近段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应用支架取栓装置进行血管内治疗将成为主流治疗方式。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