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

浅谈中医卒中康复在社区中的应用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建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9-05
导读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许多治疗和养生康复方法, 如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及食疗等,各种方法均有不同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社区常用的卒中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关键字:  中医 | 卒中康复 | 社区 

浅谈中医卒中康复在社区中的应用

点击看大图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许多治疗和养生康复方法, 如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及食疗等,各种方法均有不同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社区常用的卒中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概述

  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及现代康复学基础上创立的一门新学科。

  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 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 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 主张辨证康复。康复方法的选择均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形成了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熏洗、气功、导引及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卒中康复治疗方面,中医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特别是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采用中药、针灸、推拿及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卒中, 其中针灸治疗为社区康复治疗的首选。根据大脑皮层中枢交叉支配原理, 针刺偏瘫患者对侧头皮穴位能较好地恢复其肢体运动。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针刺可扩张脑血管, 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增加脑血管容量, 改善脑组织电生理活动及血流状态,调节生化指标异常,并有抗氧化作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包括头针、体针、电针、耳针、生物全息针法及其他根据临床经验创制的特殊针法。

  体针取穴较多,除主穴外,尚须选2组配穴交替治疗, 且应患侧与健侧结合。主穴常取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配穴取肩、曲池、外关、环跳、太冲;或肩、手三里、合谷、风市、悬钟。言语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哑门、廉泉;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主要取患侧四肢及头面部穴位, 每周取1次健侧腧穴。针刺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 每日1次,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10次为1个疗程, 休息3日继续下一疗程。

  临床常发现恢复期患者肌张力逐渐增高,影响康复治疗效果,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针灸选穴应尽量避免刺激优势肌群, 避免引起患侧肌张力过高, 若患者上肢屈肌痉挛,可取患侧天井、清冷渊、四渎、三阳络、外关、支沟;下肢伸肌痉挛可取患侧殷门、委阳、合阳、承山等。

  卒中合并假性球麻痹是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该类患者治疗可首选针灸,取人迎、天突、风池、金津、玉液等穴。(大部分穴位请参阅图示,部分穴位由于位置特殊而未标出。)

  推拿治疗

  推拿对卒中后遗症患者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痉挛的作用, 常用手法包括滚、摇、拿、捏等放松手法, 以患侧肢体为主, 配合点按背部穴位, 10次为一疗程。

  此外,推拿治疗常与针灸相配合实施。在针灸治疗结束后对患侧肢体施以轻刺激手法推拿,自远端向近端捏、滚、推、搓患肢,捏拿患肢主要肌群,最后还可进行患肢关节的无痛性被动活动,用力宜轻缓。

  腧穴推拿是中医卒中推拿治疗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可取头面、颈项部的印堂、睛明、风池、风府及肩井等穴,施以按、抹、扫散、拿等手法;上肢部可取尺泽、曲池、手三里及合谷等穴,施以按、揉、拿、捻、摇等手法;背部和下肢部可取天宗、肝俞、胆俞、膈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伏兔等穴,施以滚、按、揉、搓、擦等手法。

  中药治疗

  中医学将卒中分为以下4种类型,包括阴虚阳亢型、风痰痹阻型、气虚血瘀型、痰热腑实型。此外,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不同,使用不同方药。

  阴虚阳亢

  临床表现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见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五心烦热、手足振颤、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白芍15 g、天冬15 g、麦冬15 g、玄参20 g、龟板30 g、代赭石10 g、茵陈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生麦芽10 g、牛膝10 g、甘草10 g 、川楝子10 g。

  风痰痹阻

  临床表现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舌淡、苔薄白、脉滑。

  治法 养血和营、祛风通络。

  方药 大秦艽汤加减。药用秦艽10 g、川芎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细辛3 g、羌活10 g、防风6 g、黄芩10 g、石膏30 g、白芷10 g、白术10 g、生地黄30 g、熟地黄15 g、茯苓10 g、独活10 g。

  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 气虚血瘀、经脉痹阻,见肢体麻木、动则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胖或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脉细涩。

  治法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0 g、当归10 g、地龙9 g、升麻6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

  痰热腑实

  临床表现 痰热互结、上扰清窍,见头晕烦躁、胸闷纳呆、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 清热化痰、泻浊开窍。

  方药 凉膈散合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壳10 g、龙胆草6 g、车前子10 g、栀子10 g、生地黄30 g、当归10 g、泽泻10 g、柴胡10 g。

  社区开展卒中中医康复的优势及劣势

  中医在治疗卒中方面具有疗效可靠、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等优势。因卒中康复治疗疗程较长, 故更适宜在社区内开展。

  然而中医康复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治疗体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对社区中医康复发展造成制约。

  因此,应将中医康复传统技术和现代康复诊疗方法结合,逐步建设有特色的中医卒中康复治疗体系,进而促进中医康复医学发展。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