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5岁,患发作性头痛病6年,约1~2年发作1次,常在春天发病,发作期约4周。本次头痛已10天,为左眼周围和左侧前额针刺样剧痛,伴结膜充血、左眼流泪、流涕。每次发作持续约45 min。头痛发作时不能静卧,患者不停踱步,有时甚至重击头部。典型头痛每天出现两次,一次在下午,另一次约在凌晨两点,可从睡眠中疼醒。诊断为丛集性头痛。
丛集性头痛(CH)是原发性头痛的一种,男女患病比约为9︰1,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1%~0.4%,多于20~40岁起病。该病病程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呈丛集性,即头痛多于每天相对固定的时刻发作,且持续时间长短相似;发作时主要表现为一侧眶后部、颞部、额部等区域剧痛,伴同侧球结膜充血、流泪和鼻塞等自主神经症状。本病特有的头痛形式、周期性及自主神经表现均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头痛。
分型和诊断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5岁,患发作性头痛病6年,约1~2年发作1次,常在春天发病,发作期约4周。本次头痛已10天,为左眼周围和左侧前额针刺样剧痛,伴结膜充血、左眼流泪、流涕。每次发作持续约45 min。头痛发作时不能静卧,患者不停踱步,有时甚至重击头部。典型头痛每天出现两次,一次在下午,另一次约在凌晨两点,可从睡眠中疼醒。
诊断 丛集性头痛。
治疗 每天给予缓释维拉帕米240 mg口服,以预防头痛;泼尼松口服,剂量递减。面罩吸氧15 min后头痛缓解。经上述治疗,患者2周内头痛完全消失。
丛集性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由三叉神经血管痛觉传导通路和脑反射自主神经激活引起。本病未被普遍视为一种遗传性疾病,但有研究显示,有7%的丛集性头痛患者有家族发病史。此病仅可依据临床症状诊断,其分型与诊断标准见表。
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单侧头痛,10~15 min达高峰,按发作频率由高到低常见疼痛部位依次为眼眶、眶后、颞侧、眶上和眶下,疼痛持续15~180 min,从每隔1天发作1次至每天发作8次。头痛为钻痛或撕裂样痛,非常剧烈,难以忍受。
发作中可见同侧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即Horner综合征,轻度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结膜充血、流泪、鼻塞。发作间期偶有头痛同侧持久的或持续数小时的部分Horner综合征。
在发作期,患者烦躁易怒,不停踱步或保持坐位以最大程度缓解疼痛。
辅助检查 头颈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
虽丛集性头痛患者很少伴有脑部结构异常,但仍推荐对其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或增强CT检查,以与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鉴别。其主要与偏头痛和三叉神经痛鉴别。
治疗
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
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时的最有效的治疗是吸氧和皮下使用舒马普坦。
氧疗 头痛开始时面罩吸氧,氧流量为7 L/min,共10 min。
5羟色氨受体激动剂 在曲普坦类药物中,最有效的是舒马普坦皮下注射剂,其次为舒马普坦鼻喷剂,舒马普坦片剂无效。皮下注射舒马普坦6 mg可在5 min内起效,15 min内头痛缓解,且耐受性好。鼻腔喷雾舒马普坦20 mg缓解头痛的效果虽不如皮下注射疗效好,但其易携带。
其他 还可使用麦角碱类药物或表面局部麻醉治疗。
预防性药物治疗
预防性药物治疗的原则为:在丛集期早期即开始坚持每日用药,直至患者头痛消失至少2周后,逐渐减量直至治疗结束,在下一个丛集期重新开始给药。
发作性丛集性头痛 此型的首选预防方案是麦角胺1 mg,2次/日,其次为维拉帕米360~480 mg/d。较顽固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推荐联合应用麦角胺和维拉帕米;也可用美西麦角2 mg,3~4次/日。美西麦角不可与麦角胺联用。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打断发作周期。
慢性丛集性头痛 其首选预防方案是维拉帕米联合锂盐。症状顽固者可用麦角胺、维拉帕米及锂盐三联治疗,或美西麦角、维拉帕米及锂盐三联治疗。若仍无效,最后可用丙戊酸盐。
神经阻滞及手术治疗
枕神经阻滞可使头痛缓解5~73 天。蝶腭神经节阻滞能使其暂时缓解数天,但复发率高。
对于慢性顽固性丛集性头痛,采用经皮射频三叉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疗效显著。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