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6日,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于首都北京盛大召开。近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共同抗击卒中,大家齐聚一堂。本报记者亲临现场,为您带来最新会议资讯。
5月3-6日,由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于首都北京盛大召开。近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了共同抗击卒中,大家齐聚一堂。本报记者亲临现场,为您带来最新会议资讯。
2008年,一项回顾性调查研究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首位死亡原因,而我国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
国民健康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慢性疾病高发时期,也是需要我们动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力量组织开展慢病防控的关键时期。
在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开幕式上,王陇德院士做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的主题报告。本报记者撷取要点,与您共享。
我们的成就
王院士总结回顾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进展,指出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工作启动2年多来,在卫生部领导的支持和相关司局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地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下,各项工作已步入轨道,规范并循序推进。
主要进展包括: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确定防控策略;强化工作规范、制度和体系建设;以基地医院为依托,稳步推进全国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注重加强多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组织专家编写专业培训教材;启动财政部、卫生部2011年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等工作;开展贫困患者爱心救助等。
当下的问题
王院士指出了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民保健防病知识缺乏,部分卫生系统的领导和医护人员慢病防控意识薄弱,工作体系不健全,适宜技术不普及,高危人群筛查覆盖面小,干预措施不到位等。
王院士认为,今后的工作须强调如下几方面:
充分发挥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和知识宣教,“十二五”期间使脑卒中防治知识教育至少惠及1亿民众。
建立专家库,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十二五”期间培养具备防治新理念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业人才5万名。
加强基地医院建设,构建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争取3~5年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起1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
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推进脑卒中筛查和干预,“十二五”期间共计划完成2000万目标人群筛查,将建立百万社区和乡镇及住院患者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前瞻队列。
注重科学研究,加强信息化建设及继续做好贫困患者救助,进一步扩大城乡社会弱势群体中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救助范围,探讨适宜中国国情的慢病人群社保制度。
未来的重点
王院士呼吁“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卒中防控工作全局。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完善、可持续发展、有中国特色、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使防治知识教育惠及全民,社会对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大幅上升,力争使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降至6%以下,死亡率降低10%。
■本报专访
论坛报:您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广大医疗服务人员要打破传统‘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服务模式”,对此,您有何具体忠告或建议?
王陇德院士:我认为,要从管理层面上推进预防保健知识的贯彻。
首先,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医疗机构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教育。临床医生并非都已掌握预防保健医学知识,部分医生慢病患病危险甚至高于一般人群。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牵头、在心血管病专业医生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0%的医生吸烟,34%肥胖。2002年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一般人群肥胖率为7%,大城市为12%,虽然最近几年有所升高,但仍不会高达34%。该结果从侧面反应了我国心血管病专业医生健康保健知识的欠缺。
许多医生并不注重合理膳食,绝大多数也未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进而导致肥胖,加上医生的工作压力大,慢病风险自然较高。
在制定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时,我们明确提出建议,下一步战略计划应设立项目,教给7百万医务人员正确、科学的健康保健知识。只有医务人员先掌握,他们才能进一步去教育一般人群。
卫生行政部门不但要推广这些正确的观念和知识技能,还应要求这些知识技能成为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医生不能仅是会看病或做手术,还必须能给患者宣教预防保健生活建议。对医生的继续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目前“参会、听会、拿学分、晋升”的方式上。我认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规定哪些知识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并对此予以考核,合格后相应发放学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