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神经

以“心脑共主神智”,论中医治“不寐”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 郭静 王麟鹏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3-03-21
导读

辨证论治1:心脾两虚证
患者女性,35岁,睡眠不佳近1年。中医诊断 不寐,证属心脾两虚。
辨证论治2:肝郁化火
患者女性,52岁,入睡困难5个月。
辨证论治3:痰热内扰
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性,45岁,睡眠差2年余。

《全科医学周刊》2013.3.19-11

  概述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多梦易醒,或早醒,或彻夜不眠,或兼而有之,日间则疲倦乏力、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中医学称为“不寐”。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亚洲地区失眠的发病率达9.2%~11.9%。长期失眠可导致人体生理及心理损害,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中医治疗失眠历史悠久,目前仍是国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有关失眠的最早记载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之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内经》中记载则更为详细,见于“目不瞑”、“不得卧”、“卧不安”、“不能眠”,并将失眠原因归之为营卫运行失常。自《内经》至宋朝陆续出现了针灸治疗失眠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针灸处方记载更为丰富。

  中医将不寐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虚胆怯等证,以心脾两虚、肝郁气滞、痰热内扰最为常见。基于辨证,采用针刺配合拔罐、走罐、耳穴埋豆及中药等多种治疗方法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辨证论治1:心脾两虚证

  主诉及病史 患者女性,35岁,睡眠不佳近1年。

  患者2012年10月初诊时,诉近1年来,因工作压力重,出现入睡难,多梦易醒,间断服用艾司唑仑、酒石酸唑吡坦片等药物,近期常彻夜难眠,伴日间疲倦、乏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情绪时有低落。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语声低微,纳差,二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 不寐,证属心脾两虚。

  治则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治疗经过 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足三里、中脘、内关。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3次。方药配以归脾汤加减,药用党参15 g,桂圆肉15 g,黄芪15 g,远志12 g,菖蒲12 g,炒枣仁15 g,茯神12 g,夜交藤15 g,当归12 g,五味子12 g,柏子仁15 g,陈皮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1周后,患者入睡时间缩短,日间精神改善,纳食增加,每晚睡眠时间可达4~5 小时,但仍多梦、易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继续针刺治疗,取穴同前,并配合膀胱经五俞穴拔罐、走罐,取心俞、脾俞、膈俞、肾俞、肝俞。因工作条件限制,停汤剂,改为口服中成药归脾丸,治疗1个月。复诊时诉,每晚睡眠时间可达6小时左右,入睡较快,多梦减少,晨醒后感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增高,继续针刺上述穴位以巩固疗效,之后电话随访,诉睡眠质量满意。

  案语 患者工作紧张,思虑过度,过思则伤脾,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故出现睡眠不佳。《内经》指出,正常睡眠者“昼精而夜瞑”,而“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则导致不寐,表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失衡状态,即夜晚难以入睡,情绪烦乱,而日间乏力、疲倦、精神不振。

  结合“心主神志”及“脑为元神之府”,认为“心脑共主神志”,故针刺取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以安神解郁;取心经原穴神门及心包经内关以调理心神。《景岳全书》中十分重视心与不寐的关系,明确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针刺足三里、上脘、中脘以调和脾胃,健脾益气,补益营血以安心神。临床研究显示,针刺上述穴位可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日间觉醒状态,恢复“昼精夜瞑”的良性循环。针刺配合五脏俞穴走罐,可达整体调理之功,中药予归脾汤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辨证论治2:肝郁化火

  主诉及病史 患者女性,52岁,入睡困难5个月。患者2012年7月初诊时,诉入睡困难5个月。因情志刺激出现情绪不畅,烦躁易怒,入睡难,间断服用艾司唑仑等药物。

  中医四诊 胸闷,严重时伴胁痛,口苦,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 不寐,证属肝郁气滞。

  治则 舒肝泻火,宁心安神。

  治疗经过 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太冲、天枢。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周3次。背俞穴走罐,每周2次。

  治疗2周后,心烦减轻,入睡较前改善,仍有口苦,排便不畅,舌尖略红,苔薄白,脉弦。继续针刺治疗,加取中脘调理中焦气机,针刺行间、大陵以清肝热,泻心火。治疗1个月后,入睡较快,每晚睡眠时间可达4~6小时,情绪平稳,无胁痛及口苦。继续针刺及背俞走罐治疗以调理脏腑,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后,患者无须药物辅助,睡眠质量可。

  案语 情志刺激导致肝郁不舒,久而化火,上扰心神,而见入睡困难;肝火内扰,则心烦易怒,正如《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所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肝主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卧不宁矣”。

  针刺取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以调神解郁,配合肝经太冲、行间以疏肝泻火,大陵以清心火;肝郁则脾虚,加中脘、天枢以调脾胃气机,泻阳明之热;辅以背俞穴走罐可调整脏腑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辨证论治3:痰热内扰

  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性,45岁,睡眠差2年余。

  患者2011年12月初诊时,诉睡眠不佳2年余。入睡难,重则彻夜难眠,易醒多梦,间断服用佐匹克隆及酒石酸唑吡坦等。

  中医四诊 心烦易怒,头晕、头重,时感胸闷,纳食无味,大便干结,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 不寐,证属痰热内扰。

  治则 清热化痰、合中安神。

  治疗经过 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神门、足三里、中脘、天枢、丰隆、公孙 、太冲、大陵。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周针刺3次。配合耳穴压豆,主穴取神门、心、皮质下、脾、胃,埋豆,每周2次。内服方药取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6 g,栀子10 g,半夏9 g,陈皮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实10 g,珍珠母30 g(先煎),炒枣仁15 g,焦三仙(各)30 g。水煎服,每日一剂。

  治疗1周后,患者睡眠较前改善,心烦、头重减轻,未服酒石酸唑吡坦片,舌尖红,苔薄略腻,脉滑。停中药汤剂,给予口服中成药保和丸。2周后,入睡时间缩短为1小时左右,每晚睡眠时间可至4~5小时,纳食改善,大便每天一次。舌尖红,苔薄腻,脉滑,治疗针刺取穴同前。5周后,入睡时间缩短为半小时,每晚睡眠时间可达5~6小时,情绪平稳,纳食可,无头晕、头重,舌淡尖红,苔薄白,苔根略腻,脉滑。停针刺及药物治疗,嘱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体育锻炼。

  案语 患者嗜好烟酒,喜油腻之品,损伤脾胃,积湿生痰,烟酒辛热,耗伤阴液,痰热互结,上扰心神,则心烦易怒,神不安则入睡困难、易醒,证属痰热内扰。治疗以中药及针刺,取头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以安神定志,配合足阳明胃经及脾经腧穴以和中化痰祛湿,心经及心包经穴以清心泻火安神;以耳穴埋豆和中安神;内服黄连温胆汤以清热化痰,清心安神,综合治疗而获效。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