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气管切开、全身水肿的重症康复患者陈先生原来只能转大医院才能做的高难度静脉穿刺置管新技术,在“家门口”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医务人员帮助下就完成了,为患者开通了新的“生命通道”。
本网讯(通讯员 喻文龙 驻地记者 孙国根) 5月13日,气管切开、全身水肿的重症康复患者陈先生原来只能转大医院才能做的高难度静脉穿刺置管新技术,在“家门口”医院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医务人员帮助下就完成了,为患者开通了新的“生命通道”。
据悉,陈先生是一位从三甲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回到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的气管切开重症康复期患者。因长期输液,加上营养不良,全身水肿,外周静脉已无法穿刺输液。患者头颈部水肿,气管切开,本想经静脉置管,但是由于水肿原因,医生多次尝试颈内静脉置管失败。静脉穿刺是一种无菌操作的方法,分为浅静脉穿刺和深静脉穿刺。现在只有一条路,通过静脉穿刺置管才能完成药物治疗与营养输送。可医院没有这项技术,只有转到外院去置管,但患者长期靠呼吸机呼吸,病情重、搬动难,不配合等,转院困难重重。
第三康复医院护理部主任谢菲立即向“家门口”医院静安北部医联体牵头单位、市北医院求援,市北医院护理部派出静脉治疗组骨干——肿瘤科护士长李晓玲,携带床边超声机,现场为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从穿刺部位、血管选择、置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李晓玲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在电磁导航尖端定位系统联合B超引导下,成功完成高难度的床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为该患者建立了新的“生命通道”。
图为李晓玲护士长与护士交流有关静脉穿刺经验时场景
李晓玲说:“后续治疗中,还要多次到第三康复医院为陈先生进行导管维护指导、防治导管血栓和导管相关感染等护理。”
据悉,类似让“家门口”患者便捷享受高质量静脉穿刺置管护理服务,解决“置管难、维护烦”的问题,在静安北部医联体成员单位之间已形成良好稳定的工作机制。这也是他们着力打造紧密合作医疗联合体,做实分级诊疗的一个缩影。
据记者了解,静安北部地区是人口导入区,该区域人口密集,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医疗需求巨大。市北医院经过对附近就诊人群结构、就诊流向和区域疾病谱等信息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发现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区病床、家庭病床服务进一步扩大,患者需要长期可靠的静脉通路的需求明显增加,迫切希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相应服务。社区静脉穿刺置管需求量很大,但受社区和家庭条件所限,该医联体大部分社区医院仅能提供导管维护,对于置管、疑难拔管、导管相关并发症,如导管相关血栓护理等处理缺乏经验。
市北医院院长陈俊峰介绍,静安北部医联体打造的紧密型医联体“8+1”管理专项组工作模式,其中之一就有护理管理专项组通过下沉输出护理管理、培训、技术等资源,为医联体成员单位的第三康复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会办医盛德护理院等提供有力护理技术支撑,对接伤口护理、静脉治疗护理、造口护理等专科护理门诊,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设立绿色转介通道、疑难护理会诊,为区域内患者提供更高效医疗护理服务,促进分级诊疗,满足医联体区域患者的需求,让紧密医联体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据市北医院护理部沈海健主任介绍,自2011年起,医院开展高难度静脉穿刺置管新技术专科门诊以来,置管静脉穿刺已从“盲穿”到超声引导,再到电磁导航“三级跳”,标志着市北医院护理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经过近10余年发展,该院已涌现出以李晓玲、康复科护士长傅怡和外科护士长王莹等为代表的优秀静脉穿刺置管团队,先后为11000余例患者提供了优质服务,穿刺成功率接近100%,且出血少,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成功为患者筑起一条安全、舒适的生命通道。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