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呼噜是在睡眠时因呼吸道一时不畅,空气流动部分受阻,气流震动软腭而发生的现象。 据观察,中老年人约有80%打鼾,轻微的打鼾或因疲劳、睡眠体位不正而偶尔出现的打鼾,多属生理现象,不影响健康。当上气道完全梗阻或者不完全梗阻但伴有血氧下降时则为病理状态。
打呼噜是在睡眠时因呼吸道一时不畅,空气流动部分受阻,气流震动软腭而发生的现象。
据观察,中老年人约有80%打鼾,轻微的打鼾或因疲劳、睡眠体位不正而偶尔出现的打鼾,多属生理现象,不影响健康。当上气道完全梗阻或者不完全梗阻但伴有血氧下降时则为病理状态。
通俗一点讲就是打呼噜同时伴有呼吸暂停则为一种常见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该疾病表现为夜间睡眠中间断性上气道完全或部分梗阻和间歇性缺氧,可导致日间嗜睡以及疲劳。
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在成年男性中发病率为22%(9-37%),成年女性中为17%(4-50%)[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鼾声、睡眠期的呼吸暂停、疲劳、口干、睡眠片段化、晨起头痛和日间嗜睡等。
夜间反复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造成慢性间歇性低氧、二氧化碳储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全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不足,从而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尤其是2型 和胰岛素抵抗。
目前普遍认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证实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通俗点讲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容易引起脑卒中(中风)。
“打呼噜“还可能导致卒中?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以缺血性为多见。脑卒中不仅严重危害生命,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目前,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发展和公共卫生问题,成为导致死亡的第二位疾病。
高血压病、 、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房颤和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但是随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除了传统危险因素外还有许多导致脑卒中的非传统危险因素,而我们刚学习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类非传统危险因素。
总的来说机制尚不明确,考虑可能有以下机制参与:
1)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 、房颤、吸烟和肥胖均是引发脑卒中的传统危险因素,而这也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常见特点。
2)动脉粥样硬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存在间歇性缺氧导致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受损从而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3)间歇性缺氧导致的脑血流灌注不足、血液高凝状态、卵圆孔未闭等都有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脑卒中发生的因素。
如何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目前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金标准”。
多导睡眠监测提示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5次/小时,且以阻塞性为主时可以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根据AHI可以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病情程度(轻度:AHI≥5次/小时但≤15次/小时;中度:AHI>15次/小时但≤30次/小时;重度:AHI>30次/小时)。
如何去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特异性治疗等。
病因治疗:纠正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使之加重的基础疾病。一般性治疗包括保持侧卧睡眠、减重、戒烟酒等,慎用镇静催眠药物。
特异性治疗:手术治疗、 矫正器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其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首选治疗,其长期疗效已得到证实。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