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

郭蓉娟:脑小血管病的中医治疗策略

作者:会飞的大胖纸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20-10-12
导读

         中医治疗脑小血管病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基础,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虚气留滞理论,从中医角度对脑小血管病病理过程进行了阐释。 2020年10月1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蓉娟教授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TISC 2020)上,就有关脑小血管病的中医治疗策略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策略以及临床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探讨。 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脑血管病是近年

关键字:  脑小血管病 

        中医治疗脑小血管病有独特的治疗理论基础,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虚气留滞”理论,从中医角度对脑小血管病病理过程进行了阐释。

        2020年10月1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郭蓉娟教授在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20(CSA&TISC 2020)上,就有关“脑小血管病的中医治疗策略”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策略”以及“临床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探讨。

        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来看,脑血管病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一组综合征,在临床上早期可以没有证状,随着病情会持续的加重,到后期到逐渐会出现情绪的问题,认知的问题、二便的问题,运动的问题等等。

        在中医的理论中,没有单独针对脑小血管病的疾病。①如果病人临床出现昏昏沉沉,头脑不清楚,出现头晕等证,中医将其归为“眩晕病”。②如果病人临床出现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证,中医将其归为“郁病”。③如果病人临床出现运动障碍,颤振小碎步等证,中医将其归为“颤证”。④如果病人临床出现中风后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中医将其归为“中风病”。⑤如果病人临床出现认知障碍等证,中医将其归为“痴呆”。

        关于眩晕、欲病、颤症、中风以及痴呆,在中医理论中均有的治疗体系以及理论基础。对脑血管病,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中医在不同的疾病理论体系中进行辨证论治,针对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在《灵枢·口问》有提到:“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意为脑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大脑昏昏沉沉、头脑不清楚,耳鸣耳聋,头疼头重,目眩的症状。与现今的脑小血管病的症状类似。

        病因病机

        从西医来讲,脑小血管病为全脑疾病,受到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导致致使脑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出现灌注不良,进而出现脑神经的受损,这是一个病情不断加重的进程。

        针对这类疾病,近代中医大家张锡纯提出:“脑贫血者,其脑中之血过少,又无以养其脑髓神经,是以究其终极,皆可使神经使其所司也”。他认识到这类疾病是大脑贫血,供血不足所致,进而会影响神经,神经受损的症状,这跟脑小血管病的发展进程是类似的。

        中医理论分“经”“络”,目前的治疗更重视经的治疗,对络的治疗重视不够。王永炎院士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现代科学的相结合提出“病络”理论,理论指出:“络有常有边,常则通,变则病,病则必有‘病络’生,病络生则‘络病’成,此时产生的状态,可为疾病状态,也可为亚健康状态。”

        根据王永炎院士提出的理论,络有三种功能作用。输送血液气血;②渗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③输送脏腑代谢产物。络即脑小血管,病络即脑小血管受损,络病即闹小血管病。

        防治策略

        对于脑小血管病,西医的主要防治策略思路是分层论治。中医根据中医独特的理论基础,有独特的防治策略。1996年,王永炎院士进一步提出“虚气留滞”的病机理论,阐释了脑小血管病慢性复杂的病理过程。中医是以“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去看待脑血管疾病,认为“虚、郁、滞”是关键的致病因素。

        中医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中医的脑血管病的治疗是分期论治:①气血津液病变期以益气活血为主;②玄府病变期一通窍活血为主;③络脉病变期以活络通脉为主; ④脑髓病变期以补肾填精为主;⑤全身病变其则需要跟患者症状进行具体的辨病、辩证分析,根据病邪的病位的不同分期进行论治。无论患者处于何种病期,中医治疗的重点均是益气活血,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在脑小血管病的治疗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张锡纯曾经提出:“峻补其胸中大气,俾大气充足,自能助血上升,且能斡旋其脑部,使不致耳鸣、头卿、眩也”

        临床研究

        研究结果——中医证候积分

        中医治疗脑小血管病,治疗头脑昏沉是非常有疗效的。但是疗效如何评估?疗效的机制如何?仍有待探讨。

        郭蓉娟教授团队拟定的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在“虚气留滞”的理论基础上,以益气为要,固“虚气”之本,正气得复,则机体气机运化得行,气血津液输布得畅;同时兼顾“留滞”之标,施以活血通络、化痰除湿、软坚散结,去“留滞”实邪,使脉道通利。

        针对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治疗慢性脑血缺血患者关于机理的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由于疫情关系脱落6例。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进行治疗。基线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机制指标——脑血流量

        同组内治疗前后,实验组治疗后患侧脑血流量(CBF)值、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后患侧脑血流量值、健侧相对脑血流量值、相对脑血流量值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

        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患侧、健侧脑血流量值、相对脑血流量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相对脑血流量值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够改善患者患侧相对脑血流量,中医确实能改善脑灌注。

        通过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IL-6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等标志物的检测比较,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抑制患者炎症、板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从中医来看,中医治疗脑小血管病,从理论到方法到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何进行询证的依据;进行进一步机制探讨,是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