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神经

Neuroradiology:“CT模糊效应”也可见于卒中早期

作者:佚名 来源:MedSci梅斯 日期:2017-10-29
导读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EST)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案。在很多中心,血管内治疗后往往立即复查头CT,以排除手术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介入术后非占位性脑高密度征(postinterventional cerebral hyperdensities,PCHD)常见于介入手术后CT检查结果。一般认为PCHD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后造影剂漏出的结果。 介入手术前CT低密度改变,介入手术后变为等

关键字: CT模糊效应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EST)是大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案。在很多中心,血管内治疗后往往立即复查头CT,以排除手术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介入术后非占位性脑高密度征(postinterventional cerebral hyperdensities,PCHD)常见于介入手术后CT检查结果。一般认为PCHD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后造影剂漏出的结果。

介入手术前CT低密度改变,介入手术后变为等密度。也就是CT上脑梗死病灶消失,CT从异常变为正常。在临床中,这个现象有人认为也是PCHD,在日常工作中不少见,并且在以前的文献中未被报道。另外,这个现象和大家熟悉的亚急性脑梗死CT模糊效应非常类似,只是发生时间不同。

2017年9月来自比利时的Sven Dekeyzer等在Neuroradiology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目的在于探讨该现象的发生率以及该现象在以后随访影像学上的变化。

示例1:I型-部分假正常化(与手术前CT低密度区域相比,手术后CT相应区域变为等密度,同时相应区域脑组织肿胀,脑沟消失)。a和b图,接受手术前右侧MCA分布区右侧颞叶和右侧颞顶交界区脑实质梗死。c和d图,血管内治疗手术后立即CT显示先前皮质低密度变为等密度,因为存在水肿因此这种改变并不完全:

示例2:II型-完全假正常化(与手术前CT低密度区域相比,手术后CT相应区域低密度完全消失)。a图,左侧MCA分布区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前CT显示左侧豆状核和尾状核梗死;b图,血管内治疗后立即CT显示豆状核和尾状核先前低密度恢复正常;c图为随访CT,d-f图为随访MR (Flari DWI 和 ADC)显示豆状核和尾状核梗死:

该研究从949例急性卒中中按照以下标准筛选了152例患者:1.经过EST治疗的前循环急性卒中;2.介入治疗前CT-ASPECT评分<10;3.手术后4.5h内进行了头CT检查。

他们发现37例患者共49个ASPECT区域发现介入手术前CT低密度转换为介入手术后CT等密度(Cohen’s kappa 0.819; p < 0.001)。其中17例患者手术后CT显示手术前低密度区域肿胀(I型),20例无法和正常脑组织区别(II型)。随访影像时发现,所有等密度脑区域皆为梗死信号。

最终作者认为介入手术后CT梗死区域假正常化不少见。其原因可能与梗死脑组织区域造影剂渗出有关,而不是缺血脑组织恢复正常。

原始出处:

Dekeyzer, S., Reich, A., Othman, A.E. et al.Infarct fogging on immediate postinterventional CT—a not infrequent occurrence.Neuroradiology. Sep 2017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