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神经

在磁共振成像上,以大脑、小脑、脑干似星罗棋布状多发病灶为主要表现的结核性脑膜炎1例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郑建铭 陈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6-05-05
导读

患者,女,35岁,因“头痛、呕吐一月,加重伴发热近一周”于2014年6月23日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入院治疗。

关键字: 结核性脑膜炎 |

病史介绍

患者,女,35岁,因“头痛、呕吐一月,加重伴发热近一周”于2014年6月23日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入院治疗。

患者因“双侧输卵管不通”于2013年11月19日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患者2014年3月19日晨起小便时发生阴道流液、流血,伴轻微下腹痛,就诊于苏州某医院,行B超未见明显羊水,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2.5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47%。3月20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高热、寒战、意识不清,最高体温40.1℃,胸片示“双下肺肺炎”,予莫西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仍每日有高热,伴呼吸急促、氧合不佳,后进展至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月26日于全麻下行剖宫术终止妊娠,术中探查“见淡黄色清亮腹水约800ml,纵切口上1/3腹膜与部分大网膜致密粘连,探查下腹部肠管表面、肠系膜及腹膜面、子宫表面未见脓苔,双侧输卵管外观正常”,胎盘病理示“绒毛间腔见多灶化脓性小脓肿,绒毛间质纤维化伴较多退变纤维素性物沉积,绒毛膜羊膜炎”。术后于重症监护室(ICU)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月31日复查胸片示“两肺炎症较前明显吸收”,4月4日转出ICU继续抗感染治疗,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性介质,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咳痰好转。

住院期间曾查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抗体(ENA)、结核抗体、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其他相关病毒等)抗体均为阴性;曾先后使用过的抗感染药物包括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美唑、庆大霉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替考拉宁、伊曲康唑、奥司他韦。

患者在3月21日至4月26日期间使用激素(甲泼尼龙40mgqd至20mgqd)治疗。4月26日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头孢克肟1片bid治疗6天,甲泼尼龙8mgbid逐渐减量为4mgqd,期间患者偶有低热,最高体温38℃,无发热、咳嗽、咳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5月20日患者剖腹产刀口处出现一0.1cm×0.1cm的瘘口,伴流脓,予局部清创换药。5月22日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行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后患者症状逐渐加重,5月31日出现昏迷,双侧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但无发热,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大脑、小脑、脑干弥漫性病变伴脑肿胀,考虑颅内感染性病变”,遂转至苏州某医院继续诊治,予甘露醇、地塞米松10mg脱水及抗癫痫治疗后神志好转。

入院后予丙球静滴5日,6月3日行腰穿,压力340mmH2O,脑脊液WBC为0,蛋白774mg/L,糖3.03mmol/L,氯化物114.9mmol/L,腺苷脱氨酶(ADA)2.4U/L。血常规WBC和NE%正常范围内,补体C3下降至0.38g/L,ANA、ENA均为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血清送寄生虫研究所查常见寄生虫抗体均为阴性,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示“颅内弥漫性结节样病变,考虑感染性病变”(图1)。

图1 2014年6月3日头颅MRI增强

期间曾使用小剂量激素(具体情况不详)及青霉素、甲砜霉素抗感染治疗。患者头痛无好转,后6月5日开始予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500mgqd治疗3天,后250mgqd治疗3天,后40mgqd至6月22日。6月9日复查腰穿,颅内压力120mmH2O,脑脊液WBC为30×106/L,单个核细胞93%,蛋白749mg/L,糖2.72mmol/L,氯化物123.2mmol/L,ADA3.4U/L,脑脊液隐球菌涂片、细菌培养阴性,病理未见异型细胞。

6月5日至6月12日期间患者头痛症状缓解,体温正常。6月13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回报“阳性,抗原A68点,抗原B39点”,此后头痛再次加重。6月16日出现高热、呕吐,最高体温39℃,复查MRI提示“颅内及脊髓弥漫性结节样病变,考虑为感染性病变”。6月18日患者出现昏迷、癫痫发作,予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丙戊酸钠控制癫痫并加强脱水治疗。现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患病以来,患者精神萎,胃纳差,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下降10kg。

既往史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2013年11月19日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2014年3月26日于全麻下剖宫取胎终止妊娠。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有输卵管阻塞及盆腔炎病史。

体格检查

患者昏迷,压眶无反应,全身皮肤、黏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颈抵抗明显,两肺呼吸音粗糙,右下肺呼吸音略低,心率(HR)84bpm。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肌肉对称性萎缩,无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WBC)6.66×109/L,血红蛋白(Hb)111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83.30%↑,血小板(PLT)161×109/L。血沉:70mm/h↑。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正常范围。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抗体(ENA)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小体定量、双链DNA定量:阴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抗原A(ESAT-6)孔:(>50),抗原B(CFP-10)孔:(>30),阳性对照孔:(正常),阴性对照孔:0。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10pg/ml,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阴性。腰穿:压力>300mmH2O,脑脊液WBC为120×106/L,单个核细胞80%,蛋白4322mg/L,糖2.9mmol/L,氯化物94mmol/L。胸部CT平扫:左上肺少许陈旧性病灶。上腹部CT示:脾大,双肾小结石。目前诊断

颅内多发病灶:感染可能性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程1月左右,头痛、呕吐、发热为主要表现,腰穿测压升高,脑脊液WBC升高,蛋白升高,氯化物降低,磁共振成像(MRI)见颅内多发病灶,因此首先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病灶小而均匀,考虑血行播散可能大。但患者脑脊液多次涂片和培养未见病原学依据,病原诊断存在困难,可能与患者为血行感染播散至脑实质中并未累及脑膜,而脑脊液中未有病原有关,因此初期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可以正常。

我们考虑到患者无疫区疫水接触史,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不高,脑脊液常见寄生虫抗体阴性,寄生虫感染依据不足。患者此次起病前有剖腹产刀口处出现一0.1cm×0.1cm的瘘口,伴流脓,需警惕细菌感染引起的血行播散,但是患者多次脑脊液涂片和培养阴性,先后予青霉素、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效果不佳,细菌感染可能性小。

患者头痛呕吐起病,3周后才出现发热,似乎提示低毒力病原体感染,当感染到达一定严重程度,才表现为发热,需要考虑真菌和结核感染。真菌感染多见隐球菌感染和念珠菌感染,但是患者脑脊液真菌涂片和培养也是阴性的,血清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也是阴性的,真菌感染依据不足。

盆腔、输卵管、子宫结核感染是不孕不育的重要病因之一,可以引起输卵管阻塞及盆腔炎,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后妊娠2个月左右可以并发粟粒性肺结核,发病时间上与该患者符合。T-SPOT.TB强阳性,由于抗酸染色和结核培养阳性率偏低,结核培养回报时间长,T-SPOT.TB对诊断结核感染特别是肺外结核感染有重要意义,但该患者胸部CT未见粟粒性病灶,似乎又不支持结核的诊断。

非感染性疾病需要鉴别微血管病变、脱髓鞘病变、转移瘤、代谢性疾病,但是患者出现的发热,以及随访腰穿脑脊液WBC升高用上述疾病较难解释。考虑患者为血行播散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大,可以多次行血培养协助明确诊断。

问题的处理

患者病情危重,病原诊断不明,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可能大,细菌感染不能完全除外,因此拟抗细菌治疗和抗结核治疗同时进行。入院后患者出现癫痫持续发作,处于昏迷状态,予气管插管,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美罗培南抗细菌治疗,地塞米松、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治疗,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治疗第3天起再无癫痫发作,体温平,神志转清,入院12天后拔除气管插管。入院3周后患者病情持续好转,复查腰穿和头颅MRI增强也较前好转(表1和图2),因多次血培养、脑脊液培养阴性,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小,如为化脓性脑膜炎疗程亦足够,予停用美罗培南。

表1 腰穿结果

图2 2014年7月17日复查MRI(治疗3周)

治疗后随访

患者在治疗6周时述视物模糊,行眼科检查示(2014年8月4日):左眼管状视野,中心暗点,右眼视野缩小,视敏度广泛下降。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颅内病灶较治疗3周时增多(图3 )。但患者无发热,头痛也较前好转,病情平稳,如何处理这一情况困扰着我们。是诊断错误?还是药物不良反应?

图3 2014年8月8日复查MRI(治疗6周)

我科曾报道过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视野缺损,停用可疑药物是合理的选择,因此,尽管我们认为该患者视野缺损与原发疾病有关,但是治疗药物中的乙胺丁醇还是予以停用。

当颅内病灶增加时,又该如何调整治疗方案?从临床表现上看,患者除视力外,症状是在好转,不好解释,予复查腰穿,脑脊液结果较3周前变化不大,提示病情还是稳定(表1)。经过文献复习,在《神经病学家》(Neurologist)杂志上报道在抗痨治疗1月时颅内病灶增加,但是维持原治疗,颅内病灶最终消失。因此,除了停用乙胺丁醇,余抗痨药物继续使用,治疗10周时复查头颅MRI较前明显好转(图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PLT)减少,且病情平稳,不考虑耐药结核感染,治疗10周时停用利奈唑胺,后患者PLT很快恢复正常。治疗18周时复查头颅MRI见颅内病灶基本消失(图5)。

图4 2014年9月9日复查MRI(治疗10周)

图5 2014年11月5日头颅MRI(治疗18周)

治疗18周时复查视野,较前明显改善。至2015年3月患者继续来院复诊,复查头颅MRI和腰穿基本正常,病情稳定(图6)。

图6 2015年3月11日头颅MRI(治疗9个月)

小贴士

背景知识介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以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的颅内压增高三联征,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尽快检出病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作用。除了脑脊液检查之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增强检查有重要的提示意义。颅内多发增强后小结节状强化病灶常考虑血行播散,需鉴别囊虫、脓肿、结核瘤、真菌肉芽肿、转移瘤等疾病。可行血清学抗体检测、血培养、T-SPOT.TB、肿瘤标志物、脑活检等检查进一步鉴别。

在危重患者诊断不明时,经验治疗需覆盖可能的病原体。颅内多发性结核瘤是全身播散性结核病的一种,一般较为少见,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至脑组织,发生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变态反应,最终导致肉芽肿形成的病理过程。不同阶段的结核瘤MRI表现不同:未成熟的结核结节为Tl低信号、T2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后呈小结节状强化;成熟结核结节呈典型的“靶环征”。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可以短期使用激素治疗,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 JMed)报道可以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抗痨治疗疗程至少1年。

翁心华教授点评

1.本例患者结核性脑膜炎虽未获病原证实,但婚后不孕、输卵管阻塞,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发生脓毒血症,剖宫中止妊娠,期间仅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约2月后出现头晕、发热、昏迷、癫痫。MRI示颅内大脑、小脑、脑干多发病灶,血TB.T-SPOT(+),长期抗结核治疗,病情稳定,MRI异常信号消退,因此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可以确定。

2.本例患者在病程1月左右,颅内MRI呈大脑、小脑、脑干似星罗棋布状弥漫性异常信号,殊为罕见。特别是异常信号消长的过程与药物治疗、临床情况改善并不同步。本例是曾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结核肉芽肿样改变的案例,高度均等弥漫的异常信号提示为血流播散的病理过程,应引起高度重视。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流播散至脑组织,发生以T淋巴细胞为主的变态反应,最终导致肉芽肿形成,应注意不同阶段结核肉芽肿在MRI表现中形态上的不同性。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