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61岁男性患者,因“头晕1年余”就诊。自2010年3月,患者反复出现头晕(性质难描述,主要为头昏沉或不清晰感),几乎每日均有,晨起时较轻,上午逐渐加重,午后和傍晚最严重。患者否认头痛、明显视物旋转、醉酒样行走困难、黑、耳鸣或耳聋等不适。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长期接受“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并口服“银杏叶、血塞通、茴拉西坦”等治疗近半年,效果不佳,头晕症状无缓解。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脑血管病变被发现,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磁共振成像(MRI)的推广应用,未能得到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的同步跟进,使影像学发现的多种“异常”及其“临床意义”并未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致使临床医生对之认识、解释、诊断及干预措施五花八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无症状的梗死(或称静止性梗死)和脑白质病变。
近20年来,国际上对此开展一系列大型研究,对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都有了新认识。但我国在此领域仍明显落后,突出地表现为:①诊断概念和标准不正确,不能区分有症状与无症状的梗死,用神经影像学的发现代替临床诊断,使大量无卒中临床症状或有头痛、头晕等无关症状的患者,被“CT/MRI”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②未能正确掌握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征(认知、情感、步态障碍),对重要认知损害、抑郁、淡漠、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临床表现不重视甚至忽视,相反只关注患者的头昏、头胀(又不会对头痛、头晕进行鉴别诊断),笼统地用脑供血不足来解释和诊断,导致大量误诊,延误治疗;③还有一些专家仍纠结于脑供血不足的研究,没能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水平;④对患者的治疗更是没有规范,大量使用无效却价格昂贵的“活血化瘀、神经营养”治疗,加剧医疗资源浪费,加重疾病负担。
本期脑小血管病专题将以病例为引,邀请多位专家就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予以介绍。
——本期主任编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李焰生
病例简介
病史 1例61岁男性患者,因“头晕1年余”就诊。自2010年3月,患者反复出现头晕(性质难描述,主要为头昏沉或不清晰感),几乎每日均有,晨起时较轻,上午逐渐加重,午后和傍晚最严重。患者否认头痛、明显视物旋转、醉酒样行走困难、黑、耳鸣或耳聋等不适。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被诊断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长期接受“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治疗,并口服“银杏叶、血塞通、茴拉西坦”等治疗近半年,效果不佳,头晕症状无缓解。
2011年10月15日,患者接受头颅CT检查,结果提示“双侧基底节和半卵圆区多发腔梗”,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
2011年11月患者就诊于我院,追问病史,除头昏外,患者还有疲乏、记忆减退、胸闷、胃口差、睡眠不佳、心境低下、无兴趣等。患者自述退休后在家,觉得自己没用,活着没意思,被诊断“腔梗”后更是担心和害怕。
既往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在130~140/80~90 mmHg,吸烟30余年,否认其他病史。
体检 血压140/90 mmHg,心率82次/分,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对答切题,脑神经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征,无明显深浅感觉异常;共济运动正常,步态基本正常。对患者进行认知情感检查,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8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3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5分。
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正常。颈动脉和椎动脉B超结果提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内膜面毛糙。2011年11月7日行头MRI和MRA检查,结果见上图。
诊断 脑小血管病,血管性抑郁,高血压病。
治疗 阿司匹林(100 mg/d)、舍曲林(50 mg/d)、尼莫地平(30 mg,tid)、氨氯地平(10 mg/d)、阿普唑仑(0.8 mg/d)。专病门诊随访(每3个月1次),患者头晕症状明显好转,情绪改善,夜眠佳,胃口好。逐渐停用阿普唑仑,余治疗长期维持。
病例评析
诊断 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抑郁障碍,症状特点(具有心境低下和兴趣减少2个核心症状和多个其他情感、躯体症状)、严重程度(HAMD评分大于18分)和病程(大于2周)均符合抑郁症(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无个人及家族精神疾病或情感障碍史,无卒中、肿瘤、炎症、外伤等脑部疾病史,无系统疾病史和长期用药史,故考虑为老年期抑郁,而非与其他疾病共病的抑郁障碍。
目前大量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约1/3的老年期抑郁可能为血管性抑郁,病因是脑小血管病(无症状梗死、腔梗和脑白质病变),发病机制是小血管病变(多位于底节、额叶)损害了脑内情感调节通路(底节-前额叶环路),导致抑郁症状(详见C9版)。因该通路与调节执行功能为主的认知功能及始动性的神经通路并行,故患者还易同时有认知损害和淡漠。
本例患者抑郁症状严重,有较严重的脑白质病变,MMSE评分虽在正常范围(提示没有皮质为主的认知功能损害),但MoCA评分仅23分(提示有皮质下认知功能损害),故患者符合血管性抑郁的诊断。
本例患者长期被误诊为颈椎病或脑供血不足,有几方面原因:①临床医生缺乏对血管病所致情感认知障碍的知晓,未进行详细的病史问询(患者通常不会主动诉说),未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只关注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故未能及时发现和诊断患者的情感障碍及认知障碍;②临床医生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仍使用在国际上不再使用、国内也不推荐的“脑供血不足”诊断,该诊断不仅定义含糊,且诊断标准不准确、没有经过有效验证,已成为“诊断垃圾箱”。而现代研究已发现,大多数所谓的“脑供血不足”可能就是情感障碍或认知障碍。
治疗 患者在诊断为血管性抑郁后,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阿普唑仑,症状很快得到控制和改善。对血管性抑郁的治疗,除应遵循证据(有随机对照试验或荟萃分析证据支持)外,还应充分考虑患者本身情况(老年人群易伴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长期使用多种药物等),注重医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药物间相互作用。
如三环类抗抑郁剂也有较好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多,特别是有抗胆碱能的认知副作用,故不宜在老年人群中使用。有些药物疗效肯定,但易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亦不宜使用。在SSRI中,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受P450代谢酶影响小,不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故使用安全。
血管性抑郁是有较明确生物学基础的情感障碍,不少研究提示其病程长、对治疗反应差,需长期治疗,故对此类患者更应注意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