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Headache杂志的一篇综述[Headache 2015 Mar]阐述了偏头痛和癫痫之间的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关于偏头痛和卒中风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偏头痛风险的增加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即重度银屑病患者比轻度银屑病患者的偏头痛发病风险更高。
2015年初,Headache杂志的一篇综述[Headache 2015 Mar]阐述了偏头痛和癫痫之间的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关于偏头痛和卒中风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然而,除了神经内科的疾病,偏头痛和其他科室的疾病也有颇多“难舍难分”的关系。今天小编再次向大家介绍两种其他与偏头痛相关的疾病,它们分别是:哮喘和银屑病。
哮喘使慢性偏头痛风险翻倍
来自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Vincent T. Marti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发作性偏头痛患者中,哮喘增加患者一年后新发慢性偏头痛风险。
在美国,偏头痛和哮喘这两种疾病均很常见,发病率分别约为7.5%和11.6%,这两种疾病均涉及炎症和神经机制。而这一研究目的便是探究哮喘和发作性偏头痛本身是否存在相关性。
研究者假设哮喘是使发作性偏头痛向慢性偏头痛开始转变的重要因素,纳入4446名符合发作性偏头痛诊断的患者,于2008年完成欧洲共同体呼吸健康调查(European Community Respiratory Health Survey,ECRHS)六项哮喘问卷,并于2009年提供随访数据。研究者使用“存在”与“不存在”记录哮喘的患病情况,并创建了呼吸系统症状严重程度评分(Respiratory Symptom Severity Score,RSSS)进行评估。主要结局为慢性偏头痛,定义为每月头痛天数≥15天。
在全部参与者中,共17%患有哮喘,平均年龄为50.4岁,80.8%为女性。在2009年,发展为慢性偏头痛的患者共2.9%,其中哮喘亚组患者占5.4%,非哮喘亚组占2.5%。比较两个亚组后发现,在2009年发展为慢性偏头痛患者的调整后风险比为2.1,这意味着,哮喘使发作性偏头痛转变为慢性偏头痛风险翻了一倍多。
此外,根据RSSS评分结果,随着哮喘症状的增加,慢性偏头痛的调整后比值比也有所增加,不过只有在RSSS高分段的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至于其他变量,包括头痛频率、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和预防性药物的使用,与新发慢性偏头痛无明显关系。
研究者称,造成这两种疾病之间相关性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他们推测,可能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共同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有关。
银屑病严重程度与偏头痛风险相关
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Alexander Egeberg等人的研究表明,银屑病严重程度与偏头痛风险相关。
银屑病和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可能存在重叠。现在已知的是,这两种疾病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但目前人们对于其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研究者试图探索银屑病和新发偏头痛风险之间的联系。
研究者收集了从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18岁以上丹麦市民的数据资料,共包括5,379,859名个体,其中包括53,006名轻度银屑病患者,6831名重度银屑病患者,以及6243名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在这三类患者中,偏头痛全面调整发病率分别为1.37,1.55和1.92。男性和女性患者偏头痛的风险均有所增加,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
由此可见,偏头痛风险的增加与银屑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即重度银屑病患者比轻度银屑病患者的偏头痛发病风险更高。
一些银屑病相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可能造成在偏头痛患者的血管痉挛、脑膜炎症反应和疼痛通路过敏等反应,此外,由于这两种疾病均与心血管风险相关,研究者认为应当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以确认偏头痛是否会影响银屑病的心血管风险。
研究者承认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他们并未对偏头痛的不同亚组进行分类,并且由于研究对象均为丹麦市民,该结果对于其他人种不一定适用,但这一研究结果仍然意义显著。
由此可见,看似毫不相关的疾病其实也可能存在一些联系,这些联系的潜在机制尚不明确,炎性反应机制可能是其中的“罪魁祸首”。人们应当对于偏头痛跨科室的同患多病有一定认识,随着研究进展,也许还会发现更多疾病与偏头痛之间的潜在联系。
当然,更重要的是解明这些联系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期待对此的进一步研究!
来源:
[1] Asthma is a risk factor for new onset chronic migraine: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migraine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study. Headache 2015 Nov 19;[Epub ahead of print] PMID:26581563.
[2] Increased risk of migraine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Dan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J Am Acad Dermatol 2015 Nov;73(5):829-35.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