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的比例最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助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出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供广大医生学习。
在我国,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城乡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其中颅内、外大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所占的比例最大。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起源于外围血管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和神经血管介入协助组对2011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相关指南的部分内容,回顾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推出了《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5》,供广大医生学习。
本指南从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外段椎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和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4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表明,约1/4的卒中归因于颈内动脉颈段狭窄和闭塞引起的缺血性事件。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了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能降低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颈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正在成为替代CEA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为主,也涉及放射性狭窄和颈动脉夹层等的介入治疗。CAS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的推荐意见:(1)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99%的患者,可考虑CEA或CAS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明)。(2)对于大范围脑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干预时,可在2周后实行CEA或CAS治疗。对于小卒中、非致残性卒中,2周内行手术或血管内处理对预防卒中再发更有利(Ⅱ级推荐,B级证明)。 ——全文刊于2015年第10期《中华神经科杂志》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