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Blood研究精选
【1】整合素α9在动脉血栓形成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846
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血栓形成,包括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形成。整合素α9β1是一种在中性粒细胞中高表达的分子,在中性粒细胞激活时,整合素α9β1的亲和力增强,与激活的内皮细胞稳定地结合。
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研究整合素α9在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显示,α9fl/flLysMCre+小鼠不太容易发生氯化三铁和激光损伤所诱导的动脉血栓形成,而且止血能力无明显改变。α9fl/flLysMCre+小鼠的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同时伴随FeCl3损伤诱导的颈动脉血栓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和红细胞数量减少。a9fl/flLysMCre+小鼠的中性粒细胞经血小板活化后,NETs释放网的百分比明显降低。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a9fl/flLysMCre+小鼠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组织蛋白酶-G分泌明显减少。给a9fl/flLysMCre+小鼠输注α9fl/fl中性粒细胞可恢复类似于α9fl/fl小鼠的血栓形成。用抗整合素α9抗体治疗野生型小鼠可抑制动脉血栓形成。
【2】DNMT3A和IDH1/2基因突变携带诱导血液恶性肿瘤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3330
表观遗传调节因子DNMT3A和IDH1/2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中常同时发生。近日研究人员发现这两个表观遗传调节基因突变可携带诱导白血病。
在患病小鼠骨髓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中,H3K9三甲基化被抑制、H3K9乙酰化缺失,从而导致表观遗传调控失调。HDAC抑制剂可快速逆转患病小鼠HSPC的H3K9甲基化/乙酰化失衡,进而减轻白血病负担。此外,通过首次在小鼠白血病模型中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前列腺素E2在双突变造血干细胞/前体细胞(HSPCs)中过表达,使其对前列腺素合成抑制敏感。
【3】纳武单抗治疗难治性/复发性EBV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3886
EB病毒(EBV)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是一种危及生命的高炎症反应综合征,以依托泊苷为基础的治疗方案不能有效的清除该病毒。
近日,研究人员回顾性的分析了7例在华西医院采用纳武单抗治疗的r/r EBV-HLH患者的数据。6位患者对治疗有反应。中位随访16个月,其中5位获得并保持临床完全缓解。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过度活跃的单核/巨噬细胞和无效的CD8 T细胞的不平衡激活与该综合征有关。纳武单抗治疗扩增了PD-1+ T细胞,恢复了CD8 T细胞的HLH相关脱颗粒和共刺激基因的表达。
【4】与人疾病相关的iNKT表型研究取得突破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1903
人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iNKTs)是一种罕见的能识别CD1d上的糖脂的先天淋巴细胞群。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人iNKT细胞的异质性如何与疾病相关。
近日研究人员采用高维、数据驱动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框架,用来解析人iNKT的异质性。本研究数据揭示了新的与既往描述的iNKT表型具有不同功能的新iNKT亚型。研究人员对两种特别感兴趣的表型进行深入分析:1)一种具有Th1功能,iNKT激活时数量增加,以HLA-II+CD161-表达为特征的;2)另一种的细胞毒性功能增强,以CD4-CD94+表达为特征。这两种表型分别与异源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新发的1型 有关。
【5】AML老年患者经venetoclax联合化疗预后的分子特征研究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3988
BCL-2抑制剂venetoclax联合低甲基化制剂或低剂量的阿糖孢苷是治疗老年或不适宜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重要新疗法。近日研究人员分析了81位采用以venetoclax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的患者,来分析持久缓解、缓解后复发(适应性耐药)或难治性疾病(原发性耐药)的分子相关性。
高缓解率和持久缓解与NPM1或IDH2突变(mut)典型相关,而延长的分子缓解与NPM1 mut相关。对以venetoclax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原发性和适应性耐药病例最常见的特征是克隆获得或富集、信号通路激活(如FLT3或RAS)或双等位基因干扰TP53。单细胞研究强调了在某些病例中的肿瘤内耐药机制的多克隆性。在原发难治性的病例中,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个治疗周期内,白血病克隆的时间间隔发生了异质性的分歧变化,突出了AML治疗性进化的动态和快速发生。功能性研究显示,FLT3-ITD获得或TP53缺失对以venetoclax和细胞毒性为基础的治疗产生了交叉耐药。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