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张文宏在微博针对南京疫情发声。他表示,目前,外省市尚未发现脱离东部机场的无源头社区扩散病例。南京疫情仍在可控中,关键在后续1~2周。虽然兰州大学预测8月12日便能完全控制此次疫情的传播。但是,这次疫情传播之广,远远超过前几次,加上delta毒株的病毒载量太高,以及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带毒传播等因素,此次疫情完全控制并不十分容易。
7月29日,张文宏在微博针对南京疫情发声。他表示,目前,外省市尚未发现脱离东部机场的无源头社区扩散病例。南京疫情仍在可控中,关键在后续1~2周。虽然兰州大学预测8月12日便能完全控制此次疫情的传播。但是,这次疫情传播之广,远远超过前几次,加上delta毒株的病毒载量太高,以及很多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带毒传播等因素,此次疫情完全控制并不十分容易。
张文宏在今年微博上预判疫情走势外,他还特别指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张文宏在今日凌晨的微博文章中写道:“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未来中国选择的方式一定是既保证与世界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世界的互通,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智慧”。
事实上,早在去年11月,张文宏就曾在公开演讲中“预言”,人类要做好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当人类不能彻底剿灭这个病毒的时候,就得学着如何跟这个病毒一起活下去。”
7月27日,梅斯医学在每日简报中认为,需要考虑与新冠病毒共存,见:2021年7月27日简报:南京机场疫情传播链增至 98 人,涉及 5 省;印尼数据表明疫苗接种人群的新冠死亡率仅为 0.21%,低于流感致死率,与新冠病毒共存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面对“逐步进化”的病毒毒株,人类应该怎么办?继续斗争还是学会共存?
从感染情况来看,国内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使得危重症病情出现的概率,以及致死率大大降低。钟南山在不久前表示,通过观察广州感染者及密接者的疫苗接种效果发现,完成全程免疫接种的预防效果明显,预防密接接触者感染的效果为69%,预防发展为肺炎的效果为73%,预防重症效果达95%以上。
显然,面对些许危重病例,以中国现有医疗资源,足以从容应对。
有专家认为,中国应对这波德尔塔毒株疫情侵袭,相比封锁战术,接种疫苗仍然是最关键的一步。换言之,应对新冠病毒,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危重率,是当下医学专家们的共识。
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并存
本周斯坦福大学研究微生物进化的Katherine S. Xue博士发表《放弃幻想,学会与新冠共存》,新冠疫情最终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局部流行的疾病,不会彻底消失。从历史上看,这样的结局并不意外。科学家们猜测,时至今日的普通感冒病毒,可能也是来自过去的某场大流行。在一个与新冠共存的世界里,我们就像应对流感病毒一样,每年会接种增强针,但依旧有感染病毒的可能。
事实上,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深入,虽然疫苗无法完全防止再度感染,但是可以大大减少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如果疫苗在普遍接种以后,死亡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如低于0.5%,则相当于流感,这时候,是否有必要严格控制,就成为新的课题。
多国调整防疫策略
事实上,全球多个国家也在调整策略,7月19日,英国全面解封,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连日来呈下降趋势。解封后,政府取消戴口罩规定,不再限制社交聚集人数;除特定场所,不再要求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所有经营场所恢复营业;不再要求居家办公。新加坡政府认为,新冠或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将不再追查每一个确诊病例,而是专注医治重症患者。预计9月停止统计新冠病例,将新冠“降格”为类似流感的流行病。
一方面,强力封锁政策所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强力封锁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开放则是大趋势。
目前国际上对新冠病毒的防疫策略已经从“预防感染”向“预防重症和死亡”转变了,各国都关注新冠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减少作用,而不再是预防感染了。
阿联酋是接种中国疫苗最高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人口接种超过2剂新冠疫苗,事实上,现在每天仍然有1500例左右的新增感染者,但是死亡人数在5例左右。
同时,自然界也是不断进化的,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流感病毒主导了世界,也许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进化,新冠病毒有可能会占住C位,而流感病毒会退居历史舞台!就本来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事实上,自从2002年SARS后,冠状病毒从未停止过,在2012年9月发现MERS,当时也惊倒一片。可以这样说,SARS和MERS两种病毒,应该都不算是成功的病毒,在与流感的博弈中,都失败了,没有成功主流病毒。此次新冠病毒强势到来,确实有可能成为C位。
总之,既然病毒已经来了,而且人类又无法将它彻底消灭,那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与病毒共存共生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