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也是国家大事。
日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情,也是国家大事。
最近这些年,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讨论,经久不息。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迫使全社会重新考量人口的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下降0.52‰。
精英着急了,开始呐喊。但年轻人更多是戏谑和吐槽,好像事不关己。
漫长时间跨度的独生子女政策,既成功降低了生育率,也同时压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多子的文化观变得淡薄。事实上,即使没有计划生育,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降低生育率的过程,各国皆然,无论东西,只要是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人口增长放缓甚至减少的压力。
在中国,养育孩子的直接经济成本愈来愈高,同时高房价和看护资源的稀缺,都严重掣肘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这也是为什么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想中的生育高峰。因此,提高生育率,不能再有线性思维,以为完全放开生育政策就能形成反转。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家庭和单位所能消化的,必然需要国家整体上给予政策倾斜,对家庭进行个税减免甚至补贴,并增加婴幼儿抚育资源的供给。
根据汲汲于人口问题研究的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的分析,大部分低生育率国家将GDP的2%到5%用于鼓励生育。照此标准,中国至少要花2万亿来鼓励生育。具体方式可以是税收减免和现金补贴。
就像人民日报所言,生育孩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意义。不想生育只是很多人面对巨大现实压力而被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依靠庞大的人口红利实现了大发展,而面对低生育率,政府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在的政策激励显然远远不够。随着经济的逐步放缓和养老医疗等刚性支出的增长,财政能否承担生育成本不得而知。养老已经成为财政的重大不确定性,为此国家已经降低养老金增速、推动延迟退休以及税延性养老保险。相比养老的“近忧”,生育还算是“远虑”,在国家财政支出的名单上,可能目前并不享有优先位置,但我们迟早要面对。
经济越是发展,我们可能越是需要将资源投入到民生和公共服务上,投资型财政无法贯穿发展的全程,而只能是阶段性的。要素和资本的收益正在边际递减,而且加速递减。愈往后,唯有人力升值,唯有创新升值,人口即国运。教育、医疗、养老、生育、住房以及产权和知识产权,这些围绕人力和知识打造的制度环境,才是一国经济最根本和核心的竞争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