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血管狭窄介入治疗进展
从首例颅内外搭桥到现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血管重建技术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颅内支架的安全性已被国内外认可。今年最新开展的VITESS研究(多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旨在评估球扩碳化物涂层支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7-08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1992年电解铂金弹簧钢圈投入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得到极大推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结果的发布,确立了神经介入的地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7-08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1992年电解铂金弹簧钢圈投入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得到极大推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结果的发布,确立了神经介入的地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7-08 -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随着1992年电解铂金弹簧钢圈投入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得到极大推广。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研究(ISAT)结果的发布,确立了神经介入的地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7-08 -
独生子女政策与儿童心理健康
1949年后,我国人口出生率自33‰升至38‰,而死亡率自18‰降至8‰,导致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资源均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我国自1979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鼓励晚婚晚育...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30 -
AAN更新脑死亡判定指南
近日,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质量标准委员会对其于1995年颁布的“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进行更新,指出脑死亡的三个主要征象,即已知原因的不可逆性昏迷、脑干反射缺失和永久性的呼吸停止。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22 -
美国神经病学会更新脑死亡判定指南
近日,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质量标准委员会对其于1995年颁布的“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进行更新,指出脑死亡的三个主要征象,即已知原因的不可逆性昏迷、脑干反射缺失和永久性的呼吸停止。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17 -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评估与治疗
帕金森病(PD)非运动症状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加重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功能残疾。为提高广大临床医师对PD非运动症状诊疗的认识,中国医学论坛报就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近期推出的PD非...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15 -
卒中治疗:血管干预势在必行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卒中后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等非躯体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脑血管病变是认知功能损害和抑郁的共同病理机制,而现有抗抑郁、抗痴呆药疗效有限,因此,从病因――血管角度干预可为...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7 -
2007年神经疾病临床研究进展回顾
2007年,大量研究成果被发表,其中既有令人鼓舞的进展,也有一些令人沮丧的阴性结果。我们谨对设计科学、结论相对权威可靠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希望对我国的神经科同行有所帮助。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7 -
血管性抑郁研究新进展
据WHO估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约为1.2~2.0亿,这些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据...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7 -
MRI可识别卒中再发高危患者
EARLY研究亚组分析纳入29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90天的结果显示,症状发作24 h内弥散加权成像(DWI)示病灶容积>10 ml,灌注加权成像(PWI)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3 -
CAS较CEA 增加脑缺血风险
ICSS(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提示,与CEA相比,CAS显著增加脑缺血风险,且在支架置入术中使用脑保护装置(CPD)并无显著保护作用。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3 -
B族维生素与卒中二级预防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纳入8164例卒中或TIA患者, 平均随访3.5年。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族维生素1片/日,包括叶酸2 mg、维生素B6 25 mg或B12 500 μg)主要终点事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