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15岁,主因“双下肢皮疹1个月,腹痛伴肉眼血尿20余天”入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HSP)、HSP肾炎。
图1 肾小球细胞性新月体
光镜(×400)图像A:肾小球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节段袢内皮细胞增生,袢内中性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浸润,球周见单个核细胞浸润。
B:肾小球新月体内纤维素样坏死((PASM-Masson染色)。
图2 IgG、IgA、C3
A、B: IgG、IgA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血管袢。
C :C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
图3 肾小球系膜
A: 肾小球系膜增宽,系膜基质及系膜细胞均增多,系膜区见中~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
B:肾小球足细胞节段足突融合,较多微绒毛化,胞质内见空泡。
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15岁,主因“双下肢皮疹1个月,腹痛伴肉眼血尿20余天”入院。
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弥漫分布皮疹,鲜红色,针尖大小,压之不褪色,无痛痒感,伴双膝关节轻度疼痛,无腹痛、黑便和肉眼血尿,予输液治疗一次(具体不详)。
治疗5天后,患者出现腹痛,以剑突下为主,不向腰背部放射,无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无吐泻和发热。当地医院诊断“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病理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伴阑尾腔积粪石”。术后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2天后出现洗肉水样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征,黑便一次,双下肢再次出现新鲜红色皮疹。血白蛋白(ALB)23 g/L,肾功能正常,补体C3 0.45 g/L、C4 0.08 g/L,血红蛋白(Hb)107 g/L,诊断“过敏性紫癜”,予甲泼尼龙40 mg/d静脉滴注治疗3天,皮疹及肉眼血尿无好转。遂就诊于我院。
就诊当日,患者体温38.5 ℃,伴上腹部疼痛,向右侧腰背部放射。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淀粉酶149 U/L,脂肪酶 1158 U/L;尿淀粉酶 941 U/L,尿蛋白4+,尿红细胞(RBC)105500万/ml(多形性),WBC 40~60/高倍镜视野(Hp);血ALB 28.7 g/L,肌酐(SCr)73.37 μmol/L。腹部CT示“胰腺增大,边缘不规则,胰周渗出明显,双侧肾前筋膜增厚,大量胸腔和盆腔积液”,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收入普外科。
予禁食、抗感染、抑酸、利尿等治疗及肠内营养支持,同时予甲泼尼龙80 mg/d静脉滴注4天,后改泼尼松30 mg/d口服。
治疗后,患者腹痛腹胀明显好转,血、尿淀粉酶及脂肪酶降至正常,1周后复查CT示“胰周渗出较前减轻”,双下肢皮疹消退,仍有持续肉眼血尿,全身水肿,血压偏高,为明确诊断收入肾内科。
患者病程中无面部皮疹、脱发及188体育平台论坛 溃疡等症状,尿量约1000 ml/d,夜尿无增多,大便正常。 既往史和个人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
体温 36.8℃,血压130/100 mmHg。巩膜及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淤点淤斑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眼睑无水肿。左下肺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音,心脏无异常,腹部膨隆,右下腹见一长5 cm陈旧性手术瘢痕,腹肌稍紧张,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肾轻度叩击痛。双下肢轻度水肿,会阴部高度水肿。皮肤划痕试验(-)。
辅助检查
血液尿液检查
血常规 Hb 65 g/L,WBC计数14.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1%,淋巴细胞比例12%,血小板计数256×109/L,C反应蛋白(CRP)31 mg/L。
血生化 ALB 36.1 g/L,球蛋白23.3 g/L,SCr 53.92 μmol/L,尿素氮(BUN) 7.497 mmol/L,淀粉酶 55 U/L。
尿液尿蛋白定量 13.77 g/24h,C3>32 mg/L、α2 巨球蛋白(α2 M)>32 mg/L;RBC 105500万/ml(多形性)、WBC(-);渗透压 389 mOsm/(kg·H2O),溶菌酶 2.34 mg/L,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25.8~4.48 mg/L,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46.9~124.9 U/(g·cr)。
肾活检病理检查
光镜 可见23个肾小球,7个细胞性、3个节段纤维细胞性新月体,部分新月体内见纤维素样坏死。余肾小球系膜区中、重度增宽,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节段袢内皮细胞增生,袢内中性及单个核细胞5~10个,袢开放尚好,见节段袢坏死,多处小管反流。
正六胺银-马松染色(PASM-Masson)示,系膜区及上皮侧偶见嗜复红物。肾小管间质重度急性病变,大片状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管腔内见红细胞和蛋白管型,较多小管炎,间质弥漫单个核、浆细胞浸润,亦见中性粒细胞分布。血管未见明显病变(图1)。
免疫荧光 IgG++、IgA++、IgM+,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血管袢;C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C4和C1q阴性(图2)。
电镜 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多,系膜区及系膜旁区见中、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侧见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有的嵌入基膜内,袢内见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基膜厚度300~580 nm。肾小球足细胞节段性足突融合,较多微绒毛化。多处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及胞浆成分脱落,偶见淋巴细胞性小管炎(图3)。
其他
免疫学检查 抗核抗体(A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抗可抽提核抗原(ENA)多肽谱、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均(-)。体液免疫IgA 1.08 g/L,IgM 0.512 g/L,IgG 4.48 g/L,链球菌溶血素O(ASO)835~632 IU/ml,C3 0.736 g/L,C4 0.0924 g/L。
内皮细胞功能 WBC黏附功能检查(+),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060 ng/m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125.40%。血栓调节蛋白4.7 ng/ml, 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循环内皮细胞分选计数14/ml。
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左肾135 mm×63 mm×62 mm,右肾128 mm×50 mm×60 mm,双肾体积明显增大,皮质回声增强,肾窦强回声。
便检及细菌培养 便常规及潜血阴性,血液及胸水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诊断分析及讨论
诊疗经过
患者转科后体温、CRP、血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腹部CT示胰腺仍轻度水肿,大量胸、盆腔积液。继续抗炎治疗,同时予禁食、抑酸、肠内营养、输白蛋白及利尿对症支持,并予甲泼尼龙40 mg/d静脉滴注。
1周后,患者体温、CRP及WBC计数渐正常,Hb升至100 g/L,腹胀改善,水肿消退,改半流质饮食。因持续性肉眼血尿和大量蛋白尿,为明确诊断,行肾穿刺活检。
为治疗肉眼血尿,予甲泼尼龙0.5 g/d冲击治疗3天,继以泼尼松30 mg/d联合雷公藤多苷40 mg/d治疗。治疗后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及腹水改善,双肾肿胀明显改善,血ALB恢复正常。
患者出院后接受泼尼松25mg/d、雷公藤多苷40 mg/d及缬沙坦80 mg/d治疗,尿蛋白转阴,尿沉渣RBC降至85万/ml,白细胞正常,SCr稳定(44.2 μmol/L),补体正常。慢减泼尼松至10 mg/d。
诊断分析及最终诊断
患者为青少年女性,据病史及肾组织活检结果,过敏性紫癜(HSP)、HSP肾炎诊断成立。
患者有明显腹部症状,血尿胰酶及血脂肪酶升高,腹部CT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表现,考虑为HSP累及胃肠道和胰腺。
患者曾出现补体C3、C4降低,ASO升高,尿沉渣示大量WBC尿,肾组织活检马松染色见上皮侧嗜复红物沉积,袢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示IgG弥漫颗粒状沉积于血管袢,EM见上皮侧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上述表现均不符合单纯性HSP肾炎诊断。
结合患者存在发热病史,应考虑“HSP肾炎合并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诊断。
因此,患者最终诊断为HSP(累及肾、胃肠道、胰腺);HSP合并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讨论
HSP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关节、胃肠道和肾脏毛细血管及小血管并伴IgA沉积的系统性小血管炎。约半数累及肾脏,即HSP肾炎,表现为尿检异常或急性肾炎综合征。其病理改变多样,光镜下多表现为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典型者伴节段毛细血管袢内增生或袢坏死,新月体形成,偶见肾间质坏死性血管病变。IF以系膜区弥漫颗粒状IgA(也可沿血管袢沉积)伴C3沉积为特征,部分伴IgG或IgM沉积。EM常见系膜旁区和内皮下电子致密物体沉积,部分可见上皮侧电子致密物体沉积。
典型过敏性紫癜(HSP)肾炎不难诊断。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依分型治疗。轻型者可仅用中量泼尼松治疗,中和重型者须大剂量激素冲击,必要时还可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或环磷酰胺等,血浆置换亦是重型患者有效疗法之一。
本患者有持续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轻度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病理表现为大量新月体形成及节段袢坏死,为重型HSP肾炎,在予大剂量激素冲击后以小剂量激素维持,随访尿检明显好转,肾功能稳定。
HSP合并急性胰腺炎 HSP可导致急性胰腺炎、胆囊炎和蛋白丢失性肠病等并发症,较为罕见,国内外均有个案报道。
血尿淀粉酶并非常规检查项目,故HSP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率尚不清楚。其病因可能为胰腺微血管内皮损伤,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胰腺组织水肿、胰酶激活和排出障碍,胰腺组织自身消化,表现为急性胰腺炎。
与累及胃肠道相比,HSP累及胰腺更易误、漏诊。前者临床表现为游走性腹痛,多为阵发性,服解痉药可明显缓解,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实验室检查无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而后者多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可向腰背部放射,持续不易缓解,解痉药效果差,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腹部CT或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胰周渗出等表现。
与胆源性胰腺炎相比,HSP致急性胰腺炎更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前无明显暴饮暴食、饮酒及胆道疾病等诱因。
HSP合并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儿童,典型病例常继发于皮肤或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的免疫性肾炎,亦可见于其他病原体感染,如葡萄球菌、病毒或寄生虫等。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或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伴补体降低、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及白细胞尿,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常显示补体C3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大多伴IgG沉积,偶见IgM沉积,IgA沉积罕见,多见于葡萄球菌感染。电镜下可见细小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和内皮下沉积,特征性病变为上皮侧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少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理还可表现为毛细血管腔闭塞,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见IgG与C3粗颗粒呈星空状沉积于肾小球血管袢及系膜区。
本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理均符合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表现。综合考虑,本患者可能因潜在感染,引起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同时诱发HSP,导致肾脏、胃肠道及胰腺受累。
总结
当青少年患者出现胃肠和胰腺受累的临床表现时,不能孤立考虑,应将其与全身性疾病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诊治;对于HSP肾炎伴有补体降低、ASO升高者,还须排除感染可能,并积极行肾活检,以明确肾脏病理诊断。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