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肾内科

肾病医患的4大困惑,太令人纠结!

作者:石头医生 来源:天天说肾 日期:2022-09-05
导读

肾脏病被人类发现至今有200年,科学诊治至今有60年,但仍有一些困惑,困扰着医生,也困扰着患者。

关键字: 肾病

肾脏病被人类发现至今有200年,科学诊治至今有60年,但仍有一些困惑,困扰着医生,也困扰着患者。

今天对这些困惑做一下梳理,希望能对你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1.肌酐高了,要不要吃普利/沙坦?

普利/沙坦类药物,是目前指南推荐的唯一的一种肾功能保护药。但这个唯一的肾功能保护药,却会调低肾功能、升高血肌酐。

注意,是调低肾功能,不是损伤肾功能。普利/沙坦类药物是通过减少肾脏的工作量、减少肌酐的排泄量,使肾脏得到充分的休息、防范“过劳死”,从而保护肾脏。

临床上尤其是心内科流传着一句话:肌酐高了不能再用普利/沙坦。因为它会升高血钾,高钾影响心脏。即使没有心脏病,肌酐也最多放宽至265,高于265则不能用普利/沙坦。因为要是肾脏休息了,不就相当于肾功能“损失”了吗?医生很难接受这个“损失”。

唯一的一种肾衰药物,却不适用于肾衰患者——纠结吗?就是这么纠结。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慢性肾脏病4期,相比于未应用普利/沙坦的患者,应用普利/沙坦可增加透析发生率,但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

这又给临床大夫增加了困惑:牺牲一部分肾功能,可延长心脏寿命,要不要这么做。

要心还是要肾?至今没有确切答案。

笔者的建议是:如果患者的心脏比较好,又难以接受透析,那么可以不用普利/沙坦,这样可以降低透析风险,生活质量更好些;如果患者的心脏比较差,那么建议应用普利/沙坦,即使会提前透析,都要优先保证生命安全。

再说第二个令人困惑的地方:

2.要不要进行低磷饮食?

低磷饮食,是肾病的6个饮食原则之一,理论上很正确。

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常引发争议:因为蛋白质含磷,蛋白质又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几乎所有营养好的食物(肉蛋奶等),都是高磷食物,怎么办?

有的医生重视低磷,因为一旦磷高了,尿毒症和死亡风险会更高;有的医生则重视营养,因为一旦缺乏蛋白质,感染风险增加,也会升高尿毒症和死亡风险。

要低磷还是要营养?

二选一,无论选哪个,都有弊端,令人纠结。

笔者的建议是:营养不能缺,不能因为怕吃出毛病而不敢吃,那样急性进展风险更大。蛋白质/肉食要保持标准摄入量,如果血磷高了,给予磷结合剂以降磷。

患者吃得好了,医生就要多操点心,不能再随口一句“少吃肉”来打发患者了。

上面两个主要是医生纠结的地方,下面就主要是患者纠结的地方了:

3.不做肾穿刺医生就不给治,要不要穿?

站在医院的立场上,当然是所有患者都做肾穿刺更好,有利于创收和医院运转。而且做了肾穿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写论文也更方便。

而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就不一定了:

如果这病就是诊断不清楚、治不好,那么医患应该一致同意肾穿刺。肾穿刺的准确率高达95%,冒着创伤风险也需要做(肾穿刺属于2级手术,中等风险),诊断不清是医患都不能接受的。

但更多的情况下,这病的诊断比较清楚,治疗方案也有一定把握,医患的分歧就来了:

院方认为,应该优先把准确率提到最高,创伤是可以接受的;

而部分肾友则认为,准确率十有八九就可以了,没必要达到最高,额外的穿刺费用尤其是创伤是难以接受的。

要更高的准确率、还是要更小的创伤?

这经常不是二选一,而是医院先定一条“不穿就不给治”,患者往往没有选择。

严格来讲,医院没有错误,指南并没有规定要不要穿,而是结合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决定——只不过决定权在医院手里,而难题却在患者手里。

为了避免给患者制造难题,我们医院一直在更新最新的检验设备,增加特异性检查项目,尽量通过尿液和血液检查提升准确率。更重要的是联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因为无论肾穿刺与否,都不影响中医辨证诊断的准确率。

最后一个难题,也是最大的难题:

4.肌酐非常高,要不要进入规律透析?

重症医学上,有一个争议很大的“ICU困境 ”:ICU患者可能要每天花费上万甚至数万元,去拼一个活命的概率。人工肺、亚低温、血滤、输血、机械通气、肠内及肠外营养等等,花费数十万很常见,最终结果可能令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也可能人财两空。

而尿毒症,虽然不致命、花费也没那么高,但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尿毒症困境”:若是选择积极方案,三四万费用花进去,平均逆转成功率50%-60%.若是稳妥一些,选择规律透析,虽然长年累月透析花费更多,但是细水长流,没有那么大的一次性压力。

当发现肌酐非常高(600-1000左右),或是出现尿毒症症状的时候,患者就要面临一个选择:

要高成本高获益,还是低成本低获益?又是一个二选一的难题。

笔者的建议是:如果是可逆性尿毒症,肾脏长度7-8厘米以上,逆转成功率高于90%,就值得拼一把;如果可逆性因素很弱,肾脏长度5-6厘米,逆转成功率低于10%,那么更建议稳妥透析。

有的时候,可逆性因素是中等程度,肾脏长度是个令人纠结的6-7厘米,要不要拼一把?有的患者感觉值得拼一把,有患者感觉不值。这时我很难为患者做决定,只能推卸一下责任,让患者拿主意(还是美国人会说话,人家美国医生这就不叫推卸责任,而称之为「患者赋权」)。我只能在概率较大、或是较小的时候,才能给出分析和建议。

以上困惑,指南上没有答案,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意见。笔者的以上建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困惑,只是尽可能地让患者损失更少、获益更多,仅此而已。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