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药名中一旦带有“肾”字,治疗肾病便难当大任。
今天讲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药名中一旦带有“肾”字,治疗肾病便难当大任。
在慢性肾脏病领域,带有“肾”字的药物还不少,X炎康、X炎舒、X衰宁等等。
看我昨天的文章,可以看到,慢性肾脏病所有的顶梁柱级别的药物、肾内权威指南推荐的药物,没有一个带着“肾”字。
笔者给肾友开药时,一些肾友端详着药名,会满腹狐疑地询问:医生,我得的是肾病,为啥不给我开治肾的药呢?
药物的名字,确实与很多人的认识不同。
我们来看看药名是怎么来的。
医学的发展,往往是基础医学研究者(不是医生,所做的工作更偏向于科学家的工作),根据前人的科学成果,进一步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若这个假设被验证成功了,它就可能荣升成为一个治疗靶点。
然后会有一批药企的应用型专家,来针对这个靶点设计各种药物。这些药物中,有一两成会成功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而获批上市,出现一个个药名。
基础医学研究者提出的这个假设,或是治疗靶点,会成为一类药物的名字,比如免疫抑制剂、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等。
而医药专家们设计的一个个药物分子,则会成为药名(通用名),比如环磷酰胺、缬沙坦等等。
(中医师开药多是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开的药方大多数没有名字,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药企在出货时,会在包装上加上一个自己厂家专属的商品名。这个商品名原本可成为一个广告位,但根据药监局规定,起商品名不能夸大宣传、暗示疗效,必须造一个不含特定意义的词汇作为商品名,否则不予审批通过。而且包装上,商品名的尺寸大小不能超过通用名的一半。
所以在正规途径下,患者们看药名,无论是通用名还是商品名,都看不出这药是治啥病的。
因为一旦患者从药名中看出了某种意思,就很可能会被不良商家恶意引诱。泛滥的保健品市场,就是一个教训。
当然,对于踏踏实实地付出心血研制有效药物的药企,并不会在意这些命名规定,懂行的医生自然会理解。
而一些钻进钱眼里的药企,当药物无法通过严谨的科研试验来说服医生、拓展市场时,就只能不断地打“擦边球”,试图通过药名来打开销路。
在世纪之交那些年,我国医疗需求旺盛而药品匮乏,紧急审批通过了一大批“可能有效”的药物。近几年禁止了其中一部分,但市面上仍存在不少。
你看起的某些名字吧,确实找不出夸大疗效的证据,却总能给人遐想。
所以肾友们要注意:截止目前,真正的慢性肾脏病主要药物没有一个带有“肾”字。辅助药物有,不过辅助药物一般不单独用,而是用来辅助主要药物。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