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召开,公布了新冠疫苗接种的规划:
2020年1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召开,公布了新冠疫苗接种的规划:
第一步:主要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
第二步:逐步普及,应接尽接。随着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各人群当中构筑起免疫屏障,阻断新冠病毒。
那么,慢性肾脏病是否属于“符合条件的群众”?
近日来,许多肾友也在微信上咨询我:
“肾病患者是否能接种新冠疫苗?”
今天详细回答一下。
肾病患者接种新冠疫苗,要看是哪种疫苗、什么病情的患者。
先看是哪种新冠疫苗
疫苗,说白了就是“假病毒”:用一种东西“冒充”病菌,来让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这种病菌产生“防备”。
这个“假病毒”,若装得太像了,就可能致病,有效性是高了,但安全性就低。
若装得不像了,激发不出足够的抗体,安全性是有了,但有效性就低。
由于“假病毒”需要装得不偏不倚,像是走钢丝,所以疫苗是哪种就比较重要。
在全球防疫的严峻形势下,新冠疫苗也是多点开花。
疫苗有如下几种:
1. 活疫苗、减毒活疫苗——毒性减弱处理后的病菌。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较低。是人类应用最早的一类疫苗,比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
2. 灭活疫苗——彻底杀灭了的病菌。有效性较低,需要多次接种,安全性较高。比如狂犬病疫苗、甲肝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
3. 蛋白疫苗,又叫亚单位疫苗——病菌表面的抗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获得。比如乙肝疫苗。有效性较低,需要多次接种,安全性较高。
4. 病毒载体疫苗——将病毒的DNA带进另一种不会让人得病的病毒(比如腺病毒)。比如埃博拉疫苗。有效性较高,安全性尚可。
以上四种疫苗,大体上是越来越进步、研制难度越来越高,但仍都属于“传统疫苗”,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细胞培养,所以无法实现快速大规模生产。
而新冠疫苗需要大规模生产,于是提前诞生了:
5.核酸疫苗——病毒的DNA或mRNA
核酸疫苗是将病毒的遗传物质(DNA或mRNA)直接接种到人体内,再被翻译成蛋白质抗原,从而激起人体的免疫反应,有效性较高,保护时间持久。
核酸疫苗以前从未应用过,但新冠疫情需求紧迫,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款mRNA疫苗——新冠mRNA疫苗紧急提前问世。
核酸疫苗的优点是DNA和mRNA可以直接合成,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但是安全性差异大,因不同病菌的DNA或mRNA而异。目前来看,新冠mRNA疫苗的安全性不如灭活疫苗。
总之,世界上还没有完美的疫苗,“钢丝”不好走。
从安全性上来讲,除了最古老的活疫苗安全性较差、不建议肾病患者接种之外,其它疫苗的安全性多少都有保证,都可以接种给肾病患者。目前各国在研制的各种新冠疫苗,并没有活疫苗,都是第2-5种疫苗,安全性基本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过,肾病患者多数伴有免疫紊乱,疫苗最好是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最好是灭活疫苗或蛋白疫苗。我国有多种灭火疫苗正在试验和优先接种中,是主要选择。灭火疫苗的保护期并不长,需要多次接种,而安全性有保障。
腺病毒载体疫苗对于我国来讲是较为先进和陌生的疫苗,今年我国的陈薇院士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并获得了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国外目前批准的辉瑞和莫德纳公司的疫苗,是mRNA疫苗,肾病患者也能接种。mRNA疫苗技术更先进、研制难度更高、产量可以做大、有效性较高,但目前来看,mRNA疫苗出现过多例不良反应,安全性不如灭活疫苗。
哪些肾病患者适合接种?
接种新冠疫苗的效果比较好的肾病患者有:
1.肾病处于早、中期(慢性肾脏病1-3期,肌酐低于442,肾小球滤过率高于30);
2.没有服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而以下免疫力低的患者,或是过敏体质,接种疫苗效果可能会打折扣,不良反应风险也会增加:
1. 正在服用中、大剂量激素,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低;
2. 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患者,免疫力低;
3. 严重肾衰竭、尿毒症(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免疫力低;
4.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以及其它与过敏相关的肾脏病患者。
这些患者应与医生详细沟通,不要一听说能打疫苗就一窝蜂去打。
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
1.定期检测相关抗体,观察其在体内的滴度变化及持续时间,毕竟只接种一次是不够的。
2.接种疫苗≠高枕无忧,仍然要避免接触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
3.不同类型的疫苗不可互换。一旦选择了一种疫苗,如果需要,第二次给药时必须接种相同的疫苗。
最重要的是:肾病患者接种疫苗之前,事先必须与自己的医生沟通,对自身的身体状态(肾功能、免疫)进行评估,可能需要暂缓接种,不要自行注射疫苗。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