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

有哪些药物会引发肾结石?第一种你肯定吃过

作者:佚名 来源:肾老师 日期:2018-07-22
导读

         80%的肾结石都是饮食不当导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肾结石患者是由于用药不当导致,那么究竟是哪些药物会导致肾结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不少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服用的消炎药、降压药。

关键字:  药物 | 肾结石 

        80%的肾结石都是饮食不当导致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肾结石患者是由于用药不当导致,那么究竟是哪些药物会导致肾结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有不少是我们生活中经常服用的消炎药、降压药。

一、抗微生物药物

        有报道,引发肾结石的抗微生物药物有青霉素类的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类的头孢曲松,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磺胺类的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硝基呋喃类的呋喃妥因等。导致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尿排出量减少、用药剂量过大、尿液pH值或高(青霉素类、头孢类)或低(喹诺酮类、磺胺类)等因素。

 

        案例:2006年1位口服复方磺胺二甲嘧啶颗粒的6个月的女婴,用药1个月后,出现血尿,哭闹不安,腹部X线摄平片显示:右肾可见2枚0.4~0.5 cm大小密度增高影。分析病因,婴儿肾脏发育尚未成熟,浓缩和稀释功能差,服用本药后未及时碱化尿液及足量给水,引起尿液浓缩,大量磺胺结晶在肾脏滞留,最终引起结石。

二、 利尿药物

        利尿剂是常用的降压药,多以复方形式联合用药,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常用药物有:氨苯喋啶、双氢氯噻嗪、呋噻米、依他尼酸等,但他们都有升高血尿酸、增加肾脏尿酸盐沉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氨苯喋啶引发肾结石的国内外报道最多,药动学分析显示,本品诱发肾结石的主要原因是以原型药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溶解度改变。口服本品后2~4 h尿中即可出现原型药及代谢物结晶,用药者结石症发生率约为1/500~1/2 000,主要与用药剂量和尿pH值有关。尿液pH值偏低,促使尿酸结晶,可能是氨苯喋啶等利尿药物肾结石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四、蛋白酶抑制物

        代表药物有:沙奎那韦、茚地那韦、利杜那韦和尼非那韦。主要是用于治疗HIV-1的药物。尿石症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1%~0.4%,而在服用茚地那韦的患者中发病率为3%~20%。纯净的茚地那韦颗粒相对不溶于水,特别是在中性和碱性液体中。近来服药后并发尿路结石的艾滋病患者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五、硅酸盐药物

        硅酸盐结石发生于沙地饲养的家牛,但在人类及其少见,仅见于服用大量含硅酸盐抗酸药的患者。三硅酸镁是一种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的药物。尽管饮食中的硅酸盐容易经尿液排泄,但是如果过量摄入三硅酸镁则能引起硅酸盐结石形成。复发硅酸盐结石常见于习惯利用三硅酸镁作为抗酸药的患者。硅酸盐结石几乎不透x线,可以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如果停用三硅酸镁,则保证能够预防结石复发。

六、非离子型水溶性造影剂

        代表药物有:普罗碘胺、碘海醇、碘帕醇等。

 

        碘海醇引发肾结石病例:患者,男,65岁,行加强CT扫描静脉注射碘海醇4h后突然出现腹痛伴腰痛,超声显示右肾可见0.5 cm×0.5 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临床诊断:肾结石,给予解痉、止痛、利尿治疗后,于第2 天尿中排出小砂石。建议该类药应慎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

七、泻药

        泻药与尿酸铵结石的形成有关,尿酸铵结石常见于持续腹泻的患者,也与滥用泻药明显有关。这些结石形成时,尿铵和尿酸两者都必须是过饱和的。慢性腹泻患者常常有低尿量和酸性尿。对尿酸铵结石患者研究发现,尿中尿酸铵明显过饱和。尿酸铵结石属于透X线结石,尽管常与纯尿酸结石混淆,但在碱化尿液时,尿酸铵结石不能溶解。停用泻药可以纠正尿液异常,其中1例患者,在大量饮水及停用泻药18个月后,1枚12mm的结石消失。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