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锥颅血肿清除128例临床体会

作者:牛久卿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日期:2012-12-27
导读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讨论  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CT定位血肿穿刺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等。

  颅内血肿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我们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0例,其中锥颅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8例,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27~82岁,平均54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8例,脑叶内出血18例,脑室内出血17例,丘脑出血15例,除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血肿量15~108ml,平均43ml。在出血6h内手术12例,7-24h内手术78例,24h-3d内手术19例,3d以后手术19倒。本研究采用颅锥直径为4mm,采用F14号引流导管及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2.定位及手术方法:侧脑室的前角、后角、三角区穿刺点和穿刺方法为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而室间孔约位于额角穿刺点与双侧外耳道假想连线中点的连线上,三角区在外耳道上方和后方各4cm,垂直进针约4~5cm即可到达,我们在穿刺操作中,以室间孔和侧脑室三角区为参考系。穿刺成功后,如确认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可给予适当负压抽吸血肿,并注人生理盐水冲洗,外接抗虹吸抗返流引流器,并根据引流量调整适当高度,控制引流量,视颅压情况适量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以防血肿压力降低过快引起出血血管再出血,如血肿凝固不易引流,可给予尿激酶20000U溶于5ml,血肿腔内注射并保留2~4h后开放,每日1~2次,以溶解并引流陈旧血凝块,复查CT血肿清除80%以上即可拨管,术后适当控制血压。

  二、结果

  128例患者术后分别于6h内,和7~24h复查CT显示:119例(92.7%)患者穿刺准确,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内,血肿量减少30%~40%的78例,50%以上的41例;9例(7.3%)患者血肿增大,行开颅手术治疗;21例(16.4%)患者术后合并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进行了二次引流。术后1个月回访并采用Brathel指数分级法对患者ADL进行评分,78例(60.9%)为良好;24例(18.6%)为中等,有功能障碍,稍依赖;17例(13.3%)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9例死亡。

  三、讨论

  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CT定位血肿穿刺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等。锥颅血肿清除术有以下特点:(1)器械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易于操作;(2)在局麻下操作,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较快;(3)可控制排出血肿的速度和量,缓解占位效应,并可应用纤溶药物溶化引流脑内残余血肿;(4)适用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患者和出血位置深在且出血量中等的患者;(5)手术及麻醉费用低;(6)适合基层医院。该手术应注意皮质功能区及血管,深部核团的保护。手术入路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所熟知,根据患者CT资料计算,可准确定位及穿刺,术前不须再次CT定位。缺点:(1)不能迅速排出大部分血肿,减压效果较差;(2)手术为盲探操作,抽吸过程中可能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管的损伤;(3)不能清除较硬的血凝块,不能全部清除血肿,完全中止血肿代谢产物的继发性损害。

  脑出血为神经科常见急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我们从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0例,其中锥颅1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8例,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27~82岁,平均54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8例,脑叶内出血18例,脑室内出血17例,丘脑出血15例,除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血肿量15~108ml,平均43ml。在出血6h内手术12例,7-24h内手术78例,24h-3d内手术19例,3d以后手术19倒。本研究采用颅锥直径为4mm,采用F14号引流导管及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

  2.定位及手术方法:侧脑室的前角、后角、三角区穿刺点和穿刺方法为神经外科医生所熟悉,而室间孔约位于额角穿刺点与双侧外耳道假想连线中点的连线上,三角区在外耳道上方和后方各4cm,垂直进针约4~5cm即可到达,我们在穿刺操作中,以室间孔和侧脑室三角区为参考系。穿刺成功后,如确认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可给予适当负压抽吸血肿,并注人生理盐水冲洗,外接抗虹吸抗返流引流器,并根据引流量调整适当高度,控制引流量,视颅压情况适量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以防血肿压力降低过快引起出血血管再出血,如血肿凝固不易引流,可给予尿激酶20000U溶于5ml,血肿腔内注射并保留2~4h后开放,每日1~2次,以溶解并引流陈旧血凝块,复查CT血肿清除80%以上即可拨管,术后适当控制血压。

  二、结果

  128例患者术后分别于6h内,和7~24h复查CT显示:119例(92.7%)患者穿刺准确,引流管位于血肿腔内,血肿量减少30%~40%的78例,50%以上的41例;9例(7.3%)患者血肿增大,行开颅手术治疗;21例(16.4%)患者术后合并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进行了二次引流。术后1个月回访并采用Brathel指数分级法对患者ADL进行评分,78例(60.9%)为良好;24例(18.6%)为中等,有功能障碍,稍依赖;17例(13.3%)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9例死亡。

  三、讨论

  脑出血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CT定位血肿穿刺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脑室镜下血肿清除术等。锥颅血肿清除术有以下特点:(1)器械简单、手术时间短、且易于操作;(2)在局麻下操作,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较快;(3)可控制排出血肿的速度和量,缓解占位效应,并可应用纤溶药物溶化引流脑内残余血肿;(4)适用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患者和出血位置深在且出血量中等的患者;(5)手术及麻醉费用低;(6)适合基层医院。该手术应注意皮质功能区及血管,深部核团的保护。手术入路为广大神经外科医生所熟知,根据患者CT资料计算,可准确定位及穿刺,术前不须再次CT定位。缺点:(1)不能迅速排出大部分血肿,减压效果较差;(2)手术为盲探操作,抽吸过程中可能造成血肿周围脑组织及血管的损伤;(3)不能清除较硬的血凝块,不能全部清除血肿,完全中止血肿代谢产物的继发性损害。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