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2岁,学生。主诉反复发热伴皮疹5个月。现病史2014年3月20日起,在献血后第二天发热,体温最高达38.1℃,伴有寒战、咳嗽、胸闷、头晕、手脚麻木、乏力。3月25日就诊外院。查体见咽部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青年女性,反复发热5个月伴皮疹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22岁,学生。
主诉反复发热伴皮疹5个月。
现病史2014年3月20日起,在献血后第二天发热,体温最高达38.1℃,伴有寒战、咳嗽、胸闷、头晕、手脚麻木、乏力。3月25日就诊外院。查体见咽部红肿,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给予物理降温、阿奇霉素静滴,治疗效果不佳。自服“氨咖黄敏”退热后出现皮疹,伴瘙痒。4月2日(起病2周)就诊于华山医院急诊。查体见躯干、四肢散在斑丘疹。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其余不详)。考虑药疹。予以甘草酸苷静滴,仍有发热、皮疹。呈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有抓痕。伴有膝关节、髂关节及踝关节疼痛。予口服甲泼尼龙片16mg,qd。皮疹及发热好转,激素逐渐减量。5月16日,患者停用激素。5月23日,皮疹再发,无发热。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以背部、下腹部显著。予口服甲泼尼龙片12mg,qd,皮疹再次好转。激素逐渐减量至6mg。7月9日,出现咽痛、再次发热,体温最高为39.5℃,伴头痛,肌肉痛及腹部不适。血常规检查WBC11.84×109/L,肝功能检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1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8U/L。予以左氧氟沙星0.5g,静滴,体温恢复正常。8月5日,患者再次出现发热症状,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不佳。再次出现皮疹,形态与前类似。8月9日,胸部CT示:双侧腋窝、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脾脏肿大。2014年8月13日,收治华山北院感染科。
入院体检神志清,查体合作。皮肤黏膜未见淤点淤斑。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皮疹、可见抓痕结痂,左颈部淋巴结可,咽 (下转A7版)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未及,脾肋下2指。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8月13日)血常规:WBC10.5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8.42×109/L,Hb98g/L,PLT187×109/L。肝功能:ALT957U/L,AST772U/L,总胆红素(TBIL)14.4μmol/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计数6.5/μl,白细胞计数184.7/μl。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A)颗粒型(1:1000),核抗原多肽抗体(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双链DNA(dsDNA)(-)。血沉(ESR)43mm/h。血培养: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木糖氧化亚种。EB病毒(EBV)-DNA(-)。骨髓穿刺涂片:增生性骨髓象,以粒系增生显著,粒系部分伴退行性变,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显著升高(73%阳性,积130分);红系比例相对减少,铁染色示内外铁均减低;巨核系增生,血小板散在或成小簇可见;片上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比例增多,可见噬血现象(噬血细胞0.5%)。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肝、胰未见明显异常,脾脏肿大,右肾积水,左肾、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双输尿管未见扩张,后腹膜淋巴结肿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示双侧颈部及锁骨区,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氟代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最大标化摄取值(SUVmax)4.2],考虑炎性增殖性病变可能大,建议必要时淋巴结活检,骨髓及增大脾脏FDG代谢轻度增高(SUVmax3.5),考虑反应性增生可能,右肾盂及右侧输尿管积水。心脏超声:少量心包积液。
病例讨论
“南派”发言
汤正好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汤正好教授:
青年女性,发热5个月。从发病时的情况来看,患者自服“氨咖黄敏”退热后出现皮疹,停药后5月23日再次出现皮疹,7月份又出现发热、体温达39.5℃,并伴咽痛、头痛和肌肉酸痛,药物疹的可能性小。从病史和辅助检查来看,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该患者有发热、咽痛、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出现异常,也有慢性EB病毒活动性感染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一开始发热用退热药出现皮疹,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滴度为1:1000,或许是停药后出现的迟发性变态反应。
“北派”发言
叶峰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叶峰教授:
青年女性,病程长,多器官损伤。患者发热、咽痛,有皮疹、脾脏及淋巴结肿大。激素有效,减量后再次发作,有皮疹、关节疼痛、肝脏损伤,而且出现了骨髓的嗜血细胞征象,整个过程更加符合EB病毒感染慢性化后的多器官损伤。查一下EB病毒早期IgM,进一步做骨髓活检确诊是否有EB病毒感染,可防止遗漏其他疾病。临床微生物科现场会诊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检验科吴文娟教授:临床上在不同情况下,对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时机、方式和瓶数有相应的要求。菌血症一般是双抽4瓶,但是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或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时候,24h内应3~5次抽取,因为瓣膜细菌入血的时机不一定是一次性的,如此阳性率会大一些。若考虑真菌感染,用血培养阳性对临床的提示意义?真菌瓶做就会很有针对性。
对于这次血培养发现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木糖氧化亚种,是一种非发酵菌。一开始并不立即就考虑污染,要看一下这次抽取的血培养有几瓶阳性,(病例汇报者补充:1瓶),可以随后再多做几次,(病例汇报者补充:又做了3次,都是阴性),这样便可以确定污染的可能性大。病程进展
美罗培南1.0g,q8h,效果不佳,增强CT后可体温平稳(激素有效)。8月23日起甲基强的松龙40mg,qd,静脉滴注治疗,仍有反复发热及皮疹,体温最高40℃。
8月29日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WBC)9.3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7.51×109/L,血红蛋白(Hb)106g/L,血小板(PLT)183×109/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267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91U/L,总胆红素(TBIL)117.9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2.5μmol/L,白蛋白26.5g/L。C反应蛋白5.65mg/L。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全套:凝血时间(PT)24.5s,凝血酶原时间(APTT)58.2s,纤维蛋白(FDP)49.0μg/m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8g/L,D-二聚体20.190ng/ml。铁蛋白17820μg/L。
患者高热, 及咽喉疼痛明显,查体见舌体及两侧颊黏膜散在溃疡病灶,咽后壁未见明显白膜覆盖,吞咽药物困难。血液科现场会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陈彤教授:该患者有发热、脾脏肿大、FIB减低、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骨髓片噬血细胞比例0.5%,可作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骨髓噬血细胞不一定完全代表噬血情况,该患者可能肝脾噬血更严重,按照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的8条证据,已经满足5条,可以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不是病因学诊断,病因包括感染、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那是否有恶性肿瘤的情况?若无外周淋巴结明显肿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提供一些线索,该患者PET-CT结果提示全身淋巴结氟代脱氧葡萄糖(FBG)摄取量增高,但标化摄取值(SUV)为4.2,骨髓和肝脏FBG摄取量增高,SUV为3.5。若患者确实有血液性肿瘤,因为SUV值不高,倾向于考虑该肿瘤较惰性,但一般惰性肿瘤不会有这么快进展的噬血现象,例如高热、肝功能进行性恶化。除外淋巴瘤,可通过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来明确。
后续治疗和随访
血液科会诊,诊断: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建议治疗:地塞米松20mg,qd,VP16150mg一次。
患者仍有高热反复皮疹。随访血常规、肝功能仍未明显恢复。9月9日,予丙种球蛋白20g×5天冲击治疗。9月18日,加用环孢素A,125mg,bid口服。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肝功能及铁蛋白等指标较前明显下降。
请仁济医院风湿科杨程德教授会诊。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皮疹,并有咽痛,激素应用前曾有膝关节、髂关节及踝关节疼痛。考虑原发病为成人斯蒂尔(Still)病可能性大,建议暂维持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方案。随访以进一步排除淋巴瘤。随访1年,患者激素逐渐减量,环孢素A已停用。病情稳定,无发热皮疹再次发作。
华山医院总结:病例3
该患者为年轻女性,起病出现发热、皮疹、脾肿大,病程迁延,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需考虑非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但患者入院后予以激素效果不佳,病程中病情突然加重,使得医生警惕其为血液系统肿瘤。请血液科会诊考虑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一类临床综合征,可由感染、肿瘤、炎症性疾病等多种病因引起,其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目前治疗方案主要为治疗原发病,同时予以激素、VP16、环孢霉素、丙种球蛋白等以控制活化的网状内皮系统,抑制炎症风暴。其诊断和治疗需要依赖多学科合作,非感染科一家可为。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最后病因诊断为成人Still病,但始终应记住成人Still病是个排除性诊断,需密切随访患者情况。该患者随访一年,激素逐渐减量病情未发生反复,血液系统肿瘤可能性较小,但其他结缔组织病尚未完全排除。华山医院感染科“发热待查”病例的病因中虽仍以感染性疾病为首位,但近年来血液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病逐渐成为重要的病因组成。强大的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可为明确病因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专家点评
倪语星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倪语星教授:听了3个病例,谈一些自己的感受。感染性疾病非常复杂,很难非黑即白,很难完全排除感染性疾病或非感染性疾病,伴有血液病、肿瘤等基础病也不能排除感染,看起来不像感染也不能排除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感染性心内膜炎,不能完全根据血培养的结果来判断;血培养阳性不能确定一定是血源性感染,血培养阴性也不一定能排除,要辩证来看。
唐红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唐红教授:3个病例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线索,对此我也有一些体会。从医生多年经验的积累中得到的提示找证据;找证据过程中临床医生要和实验室密切合作,并要特别注重标本的采集过程,当实验室有结果不能解释时,也可以多与临床沟通;MDT合作对疑难疾病的诊治更加有效,这一点大型医院的优势尤其突出。
陈永平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陈永平教授:发热待查病例,需要全面、丰富的知识进行思辨,这个正是感染科医生的特长。在思辨过程中,找到重要线索就能一发破的,找出病因所在,所以要非常注重细节。此外,临床经验也非常关键,例如皮肤的表象可给予临床提示,对于皮肤的一个结节是隐球菌源性还是其他皮疹,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很快找到一个方向。
(A4~A7由姚俊华整理,张文宏、邵凌云教授审阅,虞胜镭医生校对)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