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2.本地感染:在核心区开展入户调查,搜索病例;通过查找当地医疗机构处方、门诊日志等方式,调查近期发热病例情况。
三、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关节痛和/或皮疹的患者,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旅游史或周围人群发病情况),考虑本病的诊断,及时采样送检。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要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如为输入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
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及时掌握当地口岸输入病例的相关信息,防止发生因输入病例导致本地传播。
四、实验室检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病例时,要认真按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1)进行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当地实验室无条件检测时,应及时送上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五、病例管理与职业防护
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和防蚊防护等措施。
六、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专业人员按照《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2)开展调查,明确感染地点,搜索可疑病例,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必须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和评估,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为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按《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件2之附表1)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病例可使用“基孔肯雅热入户调查登记表”(附件2之附表2)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
七、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没有基孔肯雅热疫苗。控制伊蚊媒介密度、做好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普及预防知识。
(1)指导群众防蚊灭蚊。
在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的地区,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 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基孔肯雅热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可涂蚊虫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2)提示旅游者预防境外感染。
各地卫生机构协助旅游部门做好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游者及导游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前往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流行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告知游客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开展一次基层医务人员基孔肯雅热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基孔肯雅热病例。
3. 加强媒介伊蚊密度监测,落实灭蚊措施。
疾控部门应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蚊媒密度监测或调查,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发现蚊媒密度偏高时,及时提请相关单位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及预防性灭蚊工作。
4.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除蚊虫孳生地。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积极做好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蚊虫孳生地等工作。
5. 加强信息沟通,做好联防联控。
卫生部门与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及时通报信息和协调疫情处置工作。
(二)疫情控制措施。
疫情控制措施包括:病例管理、个案调查、病例搜索、宣传教育、蚊媒密度调查、灭蚊及效果评价等内容。
1.输入性病例的控制措施
输入性病例的防控重点是查明患者病毒血症期(起病7天内)的活动地点,根据蚊媒密度与传播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后,应尽快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患者感染来源地以及发病前后活动情况;开展病例搜索和疫点蚊媒密度调查,评估传播风险。
(2)疫点现场的组织协调与沟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与传播风险评估划定疫点后,应尽快通知疫情发生地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做好组织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治的协调工作,落实防蚊灭蚊药物和物资的储备与调拨,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以及开展公众宣传教育等措施。
(3)开展病例搜索。
发现输入病例后,应追踪有共同暴露史人群的健康状况,对可能共同暴露者应尽可能采血送检。
(4)疫情通报,强化部门协作。
发现输入病例时,应尽快通报相关地区或由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有关地区进行通报,通报内容应包括:病人姓名、发病和诊断情况、主要行程、旅行团或接待单位名称以及相关的联系方式等。
病例途经地区的疾控机构接报后,应根据病例停留日期和传染期,评估当地传播风险,并开展相应的防控工作。
2.本地感染疫情的控制措施。
发现本地感染疫情时,应在做好病例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疫情所在地人民政府尽快成立基孔肯雅热疫情控制领导小组,组织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划定核心区和预警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在核心区开展以杀灭成蚊、清理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控措施。对预警区的人群,主动开展发热伴关节痛等症状的应急监测工作。
(3)媒介监测与效果评价。
在核心区要求每3天开展1次布雷图指数调查工作,每4天开展1次成蚊密度调查,要求尽快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在预警区要求每周1次蚊媒幼虫和成蚊密度调查,力求将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指数控制在5以下。
(4)开展流行因素调查,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详细收集疫点及预警区的自然生态、人口与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环境与卫生设施、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与疾病发生和传播相关的信息,分析当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评估疫情扩散风险。根据疫情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5)做好风险沟通。
依法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充分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疫情终止判定。
最后一例病例发生后39天(7天病毒血症期+20天蚊媒寿命+12天内潜伏期)没有新发病例,并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连续两周低于5,可认为本次疫情终止。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