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明教授结合最新指南提出了目前肝衰竭领域有争议的问题,并与现场与会者进行了互动。肝衰竭是以黄疸、肝性脑病、腹水和凝血机制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由严重肝脏损害诱发,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的失代偿。2011年AASLD指南指出肝衰竭是一种“罕见状况”。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00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症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发布了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时隔6年,该指南的最新修订已经完成并即将正式发布。
10月26日,在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建荣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最新《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了解读。
王宇明教授结合最新指南提出了目前肝衰竭领域有争议的问题,并与现场与会者进行了互动。
肝衰竭是以黄疸、肝性脑病、腹水和凝血机制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由严重肝脏损害诱发,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的失代偿。2011年AASLD指南指出肝衰竭是一种“罕见状况”。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细菌及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罕见病因包括代谢异常、缺血缺氧、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争议问题1:肝衰竭病因学
选项1:有必要分为2种(常见和罕见)
选项2:没必要分为2种(常见和罕见)
对于肝衰竭的命名和分类,我国既往指南将其分为:①急性肝衰竭(ALF),定义为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②亚急性肝衰竭(SALF),定义为亚急性发作,15~168天(26周)内发生肝衰竭;③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④慢性肝衰竭(CLF),定义为在终末期肝病基础上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偿。
在2007年在重庆召开的国际和国内肝衰竭论坛上,Roger Willianms则指出肝衰竭应分为ALF(发病后8周发生肝性脑病)、ACLF(由脓毒症、出血、酒精引发)、CLF(终末期肝病进展而成)。定义为肝衰竭的临床表现脑病、黄疸、肝肾综合征、全身性血管扩张相似,但严重程度和病理生理学紊乱有差异。
而在我国最新肝衰竭诊治指南中,上述第3类肝衰竭被修改为ACLF/慢加亚急性肝衰竭(SACLF),即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的急性(2周)或亚急性(>2~26周)肝功能失代偿。
争议问题2:肝衰竭的命名
选项1:有必要将ACLF分为2组(ACLF和SACLF)
选项2:没必要将ACLF分为2组(ACLF和SACLF)
当前我国和一些国家的肝衰竭被分为2类,一是以坏死为表现的ALF/SALF,另一类是以失代偿为表现的ACLF/CLF。这两类肝衰竭的管理完全不同。建议将CLF改称终末期肝衰竭,以避免ACLF和CLF的混淆。不过在历史上不需要分为2类,由免疫耐受期突然发病的患者应当为急性而不是慢性。
在肝衰竭早期,患者有明显疲劳伴消化道严重症状如厌食、呕吐和腹胀,并有腹水量增加伴失血倾向。肝衰竭早期阶段与肝衰竭倾向怎样区分?王教授指出,“早期阶段”较“倾向”更为正式,在定义和文献中均有描述,而肝衰竭倾向是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常见表述。
在肝衰竭早期阶段,很多因素会影响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因而ALT水平并不总是与肝脏炎症或坏死平行。在国际上,ALT水平并未作为肝衰竭早期阶段的标志物。
争议问题3:肝衰竭早期阶段的设置
选项1:有必要将设置肝衰竭早期阶段
选项2:没必要将设置肝衰竭早期阶段
乙肝病毒(HBV)相关肝衰竭的发病特征包括:突发型(在免疫耐受阶段突然和进行性肝炎突发)、复发型(间断性肝炎激活和再激活)、偶发型(既往无明显发病,逐渐发生肝脏失代偿)。我国HBV相关肝衰竭的发病特征已有所改变,其原因首先在于真正因急性HBV感染诱发的肝衰竭已罕见,近10年来由于及时和有效的看不懂治疗尤其是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慢性乙肝已显著减少了HBV相关肝衰竭,代偿或失代偿肝硬化患者数则较过去增加。
争议问题4:中国肝衰竭变化特征
选项1:有必要描述中国肝衰竭的变化特征
选项2:没必要描述中国肝衰竭的变化特征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