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7岁,因“发热、乏力、纳差6天,尿黄2天”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 戊型)急性 黄疸型。
病历摘要
患儿男,7岁,因“发热、乏力、纳差6天,尿黄2天”入院。
患儿入院前6天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 ℃,伴乏力、纳差。经退热处理后病程第3日起患儿未再发热,但仍乏力、纳差,出现间断非喷射性呕吐3次,呕吐胃内容物。病程第4日发现患儿尿黄,皮肤黄染,大便稍灰白,病程第6日就诊入院。
查体 入院查体见皮肤黏膜中度黄染,肝肋下2 cm,质软,无压痛,脾不大,余查体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 入院肝功:ALT 2011 U/L、AST 1238 U/L、TBIL 126.4 μmol/L、DBIL 87.2 μmol/L、血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183.0 U/L,碱性磷酸酶(ALP) 280 U/L、总胆汁酸(TBA) 50.2 μmol/L、PTA 97%。戊型肝炎抗IgM 阳性,甲、乙、丙、丁型肝炎抗体均阴性,铜兰蛋白正常,抗核抗体阴性。腹部彩超示肝回声偏粗,肝内管道系统回声增强,脾稍厚。其他辅助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 病毒性肝炎 ( 戊型)急性 黄疸型。
诊治经过 入院后予保肝降酶退黄等积极对症治疗,病程第14日患儿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消失,黄疸减轻,肝脏较入院时缩小。复查肝功能好转, ALT 1803 U/L,AST 1011 U/L,TBIL 111.8 μmol/L、DBIL 84.5 μmol/L,GGT 183 U/L,ALP 270 U/L,TBA 45.5 μmol/L。继续积极予保肝退黄等治疗,病程第33日患儿黄疸消退,病程第43日复查肝功能ALT、AST正常,胆红素略高,TBIL 17.8 μmol/L,DBIL 13.7 μmol/L,TBA 17.5 μmol/L,疾病基本治愈出院。2周后门诊随访肝功无异常。
分析讨论
流行病学 相对于成人,婴幼儿及儿童肝脏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如缺氧、感染、药物中毒等。
由于计划接种的规范、乙肝母婴阻断的普及,以及应用血制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由乙肝及丙肝病毒造成的儿童肝炎病例数有所下降,我国文献报道的儿童戊肝发病率为0.8%。
儿童HEV以亚临床型感染居多,国内外报道提示不同地域儿童期存在不同比例的HEV暴露,提示戊肝发病率与经济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在印度,28.7%的城区儿童HEV 抗IgG抗体阳性,23.8%农村儿童阳性,而日本及西班牙儿童HEV抗IgG阳性率仅分别是3.3%和4.6%。
临床特点 儿童期戊肝有以下临床特点:
1.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从出生不久的婴儿到10岁的学龄期儿童,都能观察到HEV感染;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2.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乏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3.在儿童患者中,存在单纯戊型、戊型重叠甲型、戊型重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戊型重叠EB或CMV病毒等多种感染形式。既往文献报道儿童期戊肝重叠甲肝多见,北京市儿童医院1997年报道的儿童散发性甲戊肝重叠感染率为53.8%。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甲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儿童期甲戊肝重叠感染病例明显减少。
4.部分戊肝患儿存在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时间较长。HEV除引起肝细胞损伤外,还可不同程度影响肝内毛细胆管与门脉系统。观察戊肝患儿腹部B超可见部分患儿有肝内管道系统回声增强,考虑存在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临床需注意处理淤胆情况。
5.戊肝为自限性疾病,予积极保肝退黄等对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病程相对较短。顾燕等对北京地区儿童戊肝进行总结,发现痊愈患儿的病程均小于6周,平均住院日较文献报道的青年及中年组略长,但明显短于老年组。需注意的是,有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易出现慢性HEV感染;在重症肝炎患儿中,需注意HEV阳性是一个高危因素。
儿童期戊肝是儿童期肝损害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一定特点,予积极对症治疗,大多能痊愈。由于儿童HEV感染以亚临床型为主,不易被及时发现并隔离,一旦经污染食物或水源,可致戊肝暴发流行,故应注意儿童饮食卫生。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