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0岁,发热、全身疼痛不适1月余,院外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本院就诊。门诊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无明显阳性体征。连续送血培养3次,均为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种细菌。将血培养瓶中生长的细菌制成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球杆状细菌,菌体细小,呈细沙样排列,诊断为布鲁杆菌感染。
血流感染(BSI)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随血行播散的感染,可以表现为菌血症、真菌血症、病毒血症和脓毒症。血流感染是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对怀疑有BSI或CRBSI的患者,血培养是进行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治疗的重要依据。
临床案例
患者男性,30岁,发热、全身疼痛不适1月余,院外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未见好转,遂来本院就诊。门诊检查除体温升高外无明显阳性体征。连续送血培养3次,均为阳性,经鉴定为同一种细菌。
将血培养瓶中生长的细菌制成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观察为革兰染色阴性球杆状细菌,菌体细小,呈细沙样排列,初步怀疑为布鲁杆菌。将细菌从血培养瓶转种至血平板,菌落不溶血,无色素,氧化酶和尿素试验阳性。取患者血清进行乳胶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
据此,诊断为布鲁杆菌感染,从而确定抗布鲁杆菌治疗,方案为:利福平600~900 mg/d,联合多西环素200 mg/d,坚持使用6周,以彻底消灭胞内细菌,防止复发。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肝功,防止肝脏受损害。患者发热退,痊愈。
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1.采血时机 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患者寒战时或发热前采血。超过发热峰值后,病原菌会逐渐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从而降低检出率。
2.采血部位 采集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通过血管内介入装置采血。只有在怀疑CRBSI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血,同时送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取骨髓标本。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非常重要,应严格无菌操作。
3.采血量 采血量应是培养基的1/5或1/10。对于成人患者,在同一个穿刺部位1次采集20~30 ml血液,分注于需氧瓶和厌氧瓶。对于儿童患者,最好每个血培养瓶至少抽血1~5 ml。
4.选择血培养瓶 一次静脉穿刺采取的血液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进行培养,即完整的“一份”血培养。同时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可以提高阳性培养率,缩短阳性报警时间。对于已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使用含树脂或活性炭的培养瓶以提高检出率。
5.采血次数 对怀疑BSI患者应至少从不同部位采集血标本培养2~3次,以提高阳性培养率,4次培养阳性率可从1次培养阳性率73%增加至>99%;而且2次以上血培养有相同病原菌生长可以帮助排除污染的可能。
6.采血间隔时间 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先从不同部位采血2~3份,如果培养24~48小时后结果为阴性,再从不同部位采血送检至少2份血培养。对怀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应间隔1小时,连续采集3份血培养。
本栏目特约主任编委 丛玉隆
特约编委 沈定霞
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
Q1患者持续发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但血、尿、痰培养均无细菌或真菌生长,下一步应做什么检查以获得病原学诊断的证据?
对策:持续发热,且血象升高,应注意是否有全身性血流感染,一次血培养结果为阴性,不能说明没有病原菌存在,应再次采血进行血培养。因为1次血培养的阳性率仅为73%,2次、3次及4次血培养的阳性率可分别增加至90%、98%及99%以上。如果原因不明的发热持续存在还应考虑骨髓培养,同时根据病情及感染部位采取相应的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
Q2一旦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就可认为该菌是血流感染的致病菌。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对策:血培养结果报告有细菌生长,通常指示细菌来自于患者血液标本,但在采血时皮肤消毒不彻底,皮肤表面所带的细菌有可能通过针头污染标本。另外,如果采血量大或血液中细胞数多,可导致血培养仪发出假阳性警报。
在出现下列情况时要考虑为污染菌。
1. 在送检的2份血培养标本中,仅1份标本培养阳性,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这些细菌很可能为污染菌。
2. 如果仅送检1份血培养,且生长的细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气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炭疽杆菌以外的芽孢杆菌,不能肯定这些细菌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
3. 越来越多的少见细菌从血培养中分离出来,如果仅从单独1份血培养的需氧瓶或(和)厌氧瓶中发现细菌,而没有第2次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很难确定这种可疑细菌的临床意义。
Q3如何根据血培养报告,正确实施接下来的抗菌治疗?
对策:血培养阳性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重要危急值,在涂片、革兰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后,实验室将初步的结果(通常包括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作为危急值报告临床,同时进行转种培养,并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药敏试验。
临床在获得某患者的血培养标本有细菌生长的报告时,首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染色性、形状和排列,阳性血培养的次数,判断其是否为致病菌,并确定初步抗菌治疗方案,在获得确切的细菌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后再调整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如报告有革兰阳性球菌,呈葡萄串状排列,可初步认为是葡萄球菌,在排除了可能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之后,选用抗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
当进一步鉴定和药敏报告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则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利奈唑烷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
如报告为芽生真菌孢子,可见假菌丝,应考虑念珠菌,进行抗真菌治疗。引起血流感染的念珠菌以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为主,它们通常对氟康唑敏感,但若最终鉴定为光滑念珠菌,则应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使用敏感抗真菌药物,因为部分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
初步血培养报告(即危急值报告),是早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基础,最终的鉴定和药敏报告才是选择抗菌药物的依据。
临床医生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如A群和B群链球菌目前对青霉素均敏感,但部分菌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则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是否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产单核李斯特菌通常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应避免使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