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小蚊子引来“大灾难” 警惕蚊媒病毒的传播

作者:解放军302医院 王大纲 董时军 王晗 刘振红 刘立明 鲍春梅 崔恩博 毛远丽 曲芬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2-23
导读

         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和牲畜并由蚊子传播的病毒约128种,其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西尼罗病毒等是引起世界范围感染性疾病的主因。

点击大图

  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和牲畜并由蚊子传播的病毒约128种,其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西尼罗病毒等是引起世界范围感染性疾病的主因。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通过人类活动和商品运输,输入和输出型蚊媒病毒的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对这些病毒加强监管和长期监测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际都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去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病毒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近20年来我国常见的蚊媒病毒及其分布进行了介绍(见图)。

  在了解了我国近年来常见的蚊媒病毒后,对于几种较为常见并造成较为严重危害的病毒,我们将进行重点介绍。

  登革热:防蚊是关键

  重新认识1927-1928年希腊登革热

  提起登革热(DF),就不得不提到1927-1928年希腊的DF暴发。虽然距今已80余年,但对当时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当今DF的预防仍具有指导意义。今年年初,希腊的路易斯(Louis)在《新发传染病》杂志发表文章,对1927~1928年DF暴发时雅典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I Kathimerini)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回顾。

  目前,关于1928年第二波DF流行期间出现大量死亡病例的原因是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DENV-1和DENV-2)、还是仅与高度致命的DENV-1相关仍不能明确;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传播DENV的埃及伊蚊在欧洲已大大减少,但始终未绝迹,而近年来开始入侵欧洲的白纹伊蚊或将引起DF新的暴发流行;当然,在当今医疗条件下,在欧洲地区发生DF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不大,但应警惕小流行的出现,尤其因国际旅行造成的DF和基孔肯雅病。

  杀虫剂雾化预防登革热的诀窍

  目前,DF疫苗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批准进行临床使用,因此杀虫剂雾化仍为控制DF媒介埃及伊蚊传播DF疫情的主要措施。

  既往研究显示,在疫情高峰后立即应用杀虫剂雾化可减少病例增加;而日本学者近期的研究则显示,季节性和人群免疫力直接影响防控效果,周期性的暴发明显受季节性气候条件的影响。杀虫剂雾化的最佳时机是雨季来临和患病高峰之间,此时,人群免疫力水平随着蚊子数量增加和雨季延长而增加。在较低流行地区,在流行高峰期前的81天和116天之间应用杀虫剂雾化,DF病例减少率最高,可预防>40%病例;在较高流行地区,在流行高峰前应用,可预防35.9%~39.6%病例;对任何传播强度的蚊虫,均可预防>35%病例。论文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杂志。

  委内瑞拉马脑炎:登革热背后的危险

  委内瑞拉马脑炎(VEE)是由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引起的脑炎,常出现暴发流行且病情严重,因其常隐藏在DENV感染后,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去年6月,美洲学者在《未来病毒学》杂志发表文章,对VEE流行现状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每年,受到VEEV感染者有数千万人。仅在1969年厄瓜多尔的一次暴发流行中,就有3.1万人感染,310人和2万匹马死亡,且VEEV先后扩散到萨尔瓦多、危地马拉、美国和墨西哥等多个地区。研究表明,在拉丁美洲疑似DF的病例中,0.1%~7%由VEEV引起,且VEE和DF症状相似,常难以从临床上加以区分。

  目前,主要的控制措施是减少蚊子孳生。使用杀虫剂喷雾是有效手段。同时,TC-83、V3526等疫苗研究也已取得进展。

  疟疾:永久清除战略

  目前,疟疾防控战略除了清除具有潜在传播能力的病原外,还应采取消除虫媒传播、治疗感染者及控制外来病例输入等综合措施。2010年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一篇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

  消除特定传播媒介 首先利用不同地质特点和虫媒特性,定期进行分子和生物学检测,识别高风险传播环节,并定期评估虫媒物种的变化和传播能力等。

  减少感染者输入 通过边境检查筛查高风险移民,实施跨境和区域合作。

  监测感染者 了解无症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识别和消除感染疫源集中地。选用敏感性较高的技术,提高监测能力。

  杀灭寄生虫 控制和清除之间的最重要区别在于后者必须识别和治疗临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彻底清除他们所携带的寄生虫。伯氨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药,伯氨喹结合氯喹治疗为许多国家的标准治疗方案。

  倡导综合措施 消除疟疾需全球、国家及地区性的系统规划,更需要政治和财政力量的支持。

  基孔肯雅病:多次暴发流行的原因

  CHIKV是一种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的虫媒病毒,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叮咬传播给人类。去年12月,美国学者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杂志发表文章,探讨了在CHIKV高流行地区病毒持续存在并造成多次暴发流行的原因。

  CHIKV 感染的症状类似DF,初期仅2~5天急性发热,随后是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的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达数年,甚至影响患者的四肢关节功能引起残疾。自2004年以来,CHIKV已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引起多次暴发,造成650余万例关节疾病患者及近千例死亡。

  CHIKV通过白纹伊蚊载体促进病毒有效传播的关键是E1包膜糖蛋白上-A226V(E1-A226V)氨基酸的替换。初始的适应性突变使CHIKV对白纹伊蚊有更强的感染力,并造成其连续在白纹伊蚊与人之间的循环周期性传播,即发生二次适应性突变。这种适应性突变是造成CHIKV感染能力显著增加并引发经白纹伊蚊暴发传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帮助病毒在流行地区存活并进行更高效的传播,进而增大CHIKV疫区扩散的风险。

  蚊虫对病原体的敏感性:相互适应

  节肢动物流动性强,繁殖迅速,对人类环境适应良好,是病原体传播的有力载体,其对病原体的敏感性对于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去年,美国学者在《公共科学图书馆》上发表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讨论。

  蚊虫载体敏感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单纯载体因素(载体敏感性)、单纯寄生虫因素(寄生虫相容性)和 环境因素。

  以鸡疟原虫及其载体斯氏按蚊为例,蚊虫对病原体敏感性(bVS)的影响因素,来自于蚊虫本身、病原体寄生虫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别为67%、5%和28%,说明bVS主要受载体本身的影响,且蚊虫载体与病原体寄生虫的表型变化可能是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这对改变蚊虫载体基因控制疾病具重要意义,也将为其他寄生虫-蚊虫载体或寄生虫-宿主系统的研究提供帮助。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