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估计每年可导致50万例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疾病(包括脑膜炎、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和其他类型的侵袭性疾病)和5万例患者死亡。在既往健康的个体中,脑膜炎球菌疾病可快速进展并致命。在存活者中,听力丧失、认知缺损等永久性后遗症则较为常见。
脑膜炎球菌估计每年可导致50万例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疾病(包括脑膜炎、脑膜炎球菌菌血症和其他类型的侵袭性疾病)和5万例患者死亡。在既往健康的个体中,脑膜炎球菌疾病可快速进展并致命。在存活者中,听力丧失、认知缺损等永久性后遗症则较为常见。
2011年4月18日,《疫苗》[Vaccine 2011,29(18):3363]杂志发表了全球脑膜炎球菌疾病行动组(GMI)最新倡议,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研究促进脑膜炎球菌疾病全球预防。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作为中国唯一专家参与了倡议的起草。目前,全球脑膜炎球菌疾病发病现状及接种策略在各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欧洲现状:欧盟国家年龄<1岁婴儿平均发病率为17/10万。英国青少年中曾出现脑膜炎球菌病的二次高发。
接种策略:许多欧洲国家于1999-2006年间开始采用单价结合制剂预防血清群C脑膜炎球菌病。
中国现状:中国大陆报告发病率为0.01~0.7/10万不等,最高发病率出现在年龄<1岁婴儿之中,并且发病率在年长人群中逐步降低。中国大部分病例由A(38%)和C(36%)型菌株所致,B型菌株约占16%。
接种策略:在中国,多糖(A、A+C和A+C+W-135 + Y)和结合(A+C)疫苗已上市销售。儿童在6和18个月时接种两剂多糖A疫苗,并且在3和6岁时接种两剂多糖A+C疫苗。在2岁以下儿童已行免疫接种的地区,脑膜炎球菌病发病率已下降,但在未实施免疫接种活动的地区仍出现脑膜炎球菌感染暴发。当前的主要挑战为强化监测、改善病例报告的敏感性、降低死亡率和扩展免疫接种至全国范围。
美洲现状:美洲多数地区发病率为0.3~8.9/10万,美国和加拿大青少年曾出现脑膜炎球菌病的二次高发。
接种策略:加拿大和美国推荐将脑膜炎球菌C结合疫苗用于婴儿、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在加拿大,对于2~55岁高危人群,推荐使用结合(A+C+W-135 + Y)疫苗。
非洲现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脑膜炎地带发病率为全球最高,在流行期间发病率高达1%。在脑膜炎地带,超过80%的病例由A型菌株所引发。
接种策略:过去20年间,非洲脑膜炎地带的血清群A脑膜炎流行控制主要依赖于流行期间利用多糖疫苗进行反应性免疫。由于此种反应性策略依赖于对流行情况的迅速判定和疫苗接种的及时实施,因此预防效果不理想。目前上述预防策略将被改变,血清A结合疫苗可能在近期被引入。
GMI推荐内容
由于脑膜炎球菌疾病在流行病学方面存在巨大的地区和时间性差异,GMI全球推荐意见仍基于免疫接种推荐常规预防原则。
1.由于脑膜炎发病率和血清群分布的显著地区差异,故国家特异性接种预防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脑膜炎发病率在一些国家中已处于最低点,因此每个国家都需要对常规脑膜炎球菌免疫接种的卫生经济学加以评估。
2.国家特异性脑膜炎球菌预防接种政策应充分考虑当地流行病学和经济状况。
3.GMI大力支持,非洲脑膜炎地带国家快速引进新型疫苗,这是迅速降低全球脑膜炎球菌疾病负担的最可靠策略。因此,相关机构应继续资助疫苗引入,这是一个需要优先考虑的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问题。
4.对于为解决非洲脑膜炎球菌病高发问题设计的血清A结合疫苗,发展中国家亦应给予关注。
5.高危地区旅行者应该接种疫苗预防脑膜炎球菌病。
6.尽管过去10年间脑膜炎球菌疫苗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疫苗研发工作。最终,研发的新型疫苗应覆盖包括A、B、C、W-135、X和Y在内的所有相关血清群。
7.由于多糖抗原局限性,结合疫苗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取代多糖疫苗。然而,在结合疫苗无法供给的地区仍推荐应用多糖疫苗。
8.应加强基于实验室的脑膜炎球菌病的监测,从而确定真实的疾病负担,在疾病高发并且考虑实施脑膜炎球菌免疫计划的国家尤为如此。
脑膜炎球菌病诊断与监测方法
制定国家特异性的脑膜炎球菌免疫策略需要基于实验室的综合监测资料。传统资料很大程度上依赖基于细菌培养的监测,其具有确定脑膜炎球菌病菌株血清群等优势。
然而,细菌培养常导致对疾病负担的低估。因此一些国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监测方法。在脑膜炎球菌感染培养阴性的情况下,PCR具有提供诊断的优势,但其并不能替代细菌培养。GMI鼓励利用非培养性实验室方法对细菌培养进行补充,确保在所有希望制定脑膜炎球菌免疫策略的国家中均能准确估计脑膜炎球菌病负担。
专家点评
我国脑膜炎球菌疾病防控现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梁晓峰
全球脑膜炎球菌疾病行动组(GMI)由来自25个国家的在脑膜炎球菌疾病免疫学、流行病学和药物预防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其目的是在全球通过教育和合作来防控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疾病。
近期《疫苗》(Vaccine)杂志报告了GMI首次专家峰会讨论的全球脑膜炎球菌疾病临床特征、监测以及流行病学等内容。GMI提出的防控建议对我国流脑防控有积极意义。
我国曾是流脑高发国家,曾出现过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403/10万,发病例数达304.4 万例,死亡例数达16.6 万例。1984年卫生部制定并实施以普遍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目前流脑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325例,死亡33例,报告发病率0.024/10万,报告死亡率0.0025/10万,病死率10.15%。
一直以来我国流脑流行株以A群为主,但近年部分地区出现菌群变迁或出现其他菌群引起的病例。2004年以后,安徽等地区检出C群流脑病例并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从26个省份检出C群流脑菌株,其中部分地区(如安徽、江西等省市)C群已逐渐成为优势流行菌群。另外,在广东和广西检出W135群菌株,在北京检出X群菌株。
我国使用的流脑疫苗主要有多糖疫苗(A群、A+C群和A+C+W135+Y群)和结合疫苗(A+C群)。2007年卫生部下发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中规定的流脑疫苗免疫程序为接种4剂次,儿童6~18月龄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3岁、6岁各接种1剂次A+C群流脑疫苗。全国流脑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各剂次的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
下一步工作重点为继续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防控工作,维持流脑的持续低发态势。加强流脑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病例,做好病例救治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减少患者死亡数;密切关注我国B群、W135群等其他菌群流脑的发病状况和流行趋势;做好流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必要时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考虑开展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开展流脑防控、疾病负担和疫苗免疫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为流脑疫苗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