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2月28日8时21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过11436万例,新增386,693例,达到114,364,539例。累计死亡病例超253.6万例,达到2,536,694例,新增死亡为8,039例。康复为89,920,393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达到90,282例,持续降低,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00万例的国家
Worldometers世界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2月28日8时21分,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过11436万例,新增386,693例,达到114,364,539例。累计死亡病例超253.6万例,达到2,536,694例,新增死亡为8,039例。康复为89,920,393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达到90,282例,持续降低,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00万例的国家达21个,83个国家病例超10万例。
worldometers
worldometers
由数据可见,康复人数正在持续上升。
新冠康复人数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使人们看到希望。但那些感染新冠最后康复的患者真的就没事了吗?新冠病毒从体内被清除以后,身体就能完全恢复健康吗?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近期,一项发表在JAMANetwork Open新的研究表明,许多轻度至中度COVID-19的患者可能会成为“长期受害者”,有三分之一的轻度患者在康复后仍然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出现诸多后遗症状。
Sequelae in Adults at 6 Months After COVID-19 Infection. JAMA Netw Open. 2021;4(2):e210830.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0830
在COVID-19患病后,许多人经历持续的症状并出现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下降。在华盛顿大学招募了具有实验室确认的SARS-CoV-2感染的成年人的纵向前瞻性队列,对照组为同期的健康患者队列。
共有177名参与者完成了调查,其中,11例(6.2%)无症状,150例(84.7%)为轻症患者,16例(9.0%)为中度或重度需要住院的疾病。
总体而言,近33%在家中患病的COVID-19患者和31%的住院患者报告说,该疾病至少有一种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在这些患者中,最持久的症状是疲劳(14%)和嗅觉和味觉丧失(14%)。约有2%的患者出现脑雾或记忆障碍。大脑迷雾使那些从事大量智力工作并且经常在家中通过计算机工作的人们感到特别沮丧。他们只是不能长时间专注于计算机,明亮的灯光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头痛。它们的生产力不如从前,这让他们感到沮丧。与感染新冠之前相比,近31%的患者表示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差。
在新冠感染期间和随访时报告COVID-19症状的参与者的百分比
研究作者说,在美国超过90%的患者(平均年龄48岁)仅患有轻度至中度的COVID-19,不需要住院。但在这些不需要住院的“轻症”患者中,有很多病人仍持续存在这些影响生活的后遗症。目前,在美国已经报道了超过2900万例COVID-19感染,这可能意味着数百万的美国人遭受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症状。
尚不清楚为什么COVID-19会产生这些持久的影响。许多病毒都能产生所谓的“后病毒综合症”,专家们将其描述为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在感染清除身体后仍持续存在。这些是免疫系统抵抗感染时发生炎症反应或其他损害的结果。
但是,有证据表明,至少某些COVID-19长期症状可能直接归因于冠状病毒本身。由于它直接影响我们鼻子的神经,可能会对大脑结构产生影响。
事实上,这不是第一次有研究报道此类事件,我们在其他不同国家人群中都看到了类似的情况出现。
今年1月,由武汉金银潭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传染病诊治研究中心、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研究所等团队联合发表在《柳叶刀》(Lancet)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新冠痊愈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也不会真正恢复健康。
6-month consequences of COVID-19 in patient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a cohort study.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656-8
研究结果显示,住院治疗的新冠病人中约有三分之二在患病6个月后仍有一个或数个后遗症现象,肌肉疼痛、疲倦及恐惧、抑郁等心理障碍是感染新冠肺炎后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
专家们研究了从2020年1月7日到5月29日从武汉金银潭医院治愈出院的共1733名感染者的情况。患者平均年龄57岁,52%为男性,48%为女性。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1172人)曾需供氧。6月中旬至9月初,病人再次接受调查。经由问卷、实验室及延续测试等手段,76%的被调查者仍至少呈现一种与染疫相伴的症状。63%的被调查者告知有疲倦感或肌肉无力感,26%的人难以入睡,23%的人有恐惧感或抑郁症状。
实验室检测结果还显示,13%的病人在住院期间肾功能正常,但现在肾功能减弱。曾经出现重症的病人在出院数月后,依然显示肺功能弱化,身体供氧不佳。
根据严重程度等级,随访时的症状、运动能力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德国海利根达姆(Heiligendamm)MEDIAN医院呼吸道及过敏疾病部主任医生弗洛姆霍尔德(Jördis Frommhold)指出,弗洛姆霍尔德所在的医院提供新冠愈后康复医疗服务。有新冠感染者对病情几乎毫无察觉,痊愈后又恢复健康;或者有些感染病人病情发展较为温和,只短期住院治疗,但出院后1到3个月内仍出现症状。和中国研究人员一样,弗洛姆霍尔德也发现,疲倦和肌肉无力是染疫后的主要长期后遗症。
然而,也有染疫者罹患神经炎、关节痛和脱发。这些病人在一点上是共同的:因无法理解何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极度不安。
专家认为,提醒人们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这非常重要。因此,在较大范围内作长期愈后观察研究极为重要,以便对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
同样在上个月,Nature发布的一项最新调研显示,近九成科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将长期与人类共存。
Nature向119位免疫学家、传染病专家以及病毒学家发去问卷,其中,近九成科学家认为病毒会从大流行转为局部流行——它不会彻底消失,而是会在这颗星球的不同角落轮番出现。这对于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未能根除病毒并不意味着疾病、死亡、或社会隔离将继续以目前的规模发展。未来的疫情发展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以及病毒如何演变。流感和导致普通感冒的四种人类冠状病毒也存在地方性流行特点:但是年度疫苗接种以及获得性免疫的结合意味着社会可以基本控制它们带来的季节性死亡和疾病,局部爆发或成常态。
局部流行和目前的大流行有着足够的区别。有接近四成的科学家认为我们有望在某个区域彻底消除新冠病毒。在这些区域,尽管疾病还有重新爆发的可能,但考虑到疫苗或疾病带来的群体免疫效果,这些爆发有望很快被扑灭。值得一提的是,依旧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更为悲观。在他们看来,即便是做到局部消灭病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流感?本次调研的专家、美国西雅图Fred Hutchinson研究中心的进化生物学教授认为,新冠病毒确实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流感。一方面,这种病毒也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形成一种每年冬季爆发的季节性模式。但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比新冠病毒快得多,这使得它可以更好逃脱免疫防御。这点上看,新冠病毒的危险性要比流感小很多。
但专家也同时指出,我们依旧不能对此掉以轻心。此次调研中,高达七成的科学家认为免疫逃逸是驱动新冠病毒持续传播的最主要原因。这在冠状病毒里并不罕见——从新冠之前就存在的几种冠状病毒来看,感染过一些普通冠状病毒的人,之后还会重新感染。
另一个驱动新冠病毒持续传播的原因是不断下降的免疫力。但即使对于普通冠状病毒,有免疫力的成人重复感染后,也未必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因此,人们希望免疫系统能对新冠病毒产生类似的效果。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监测免疫细胞的长期效力,以确认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保护效果。
因此,我们的未来,或许将长时间与新冠病毒共存。随着疫苗接种或感染后的群体免疫,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有望逐渐减轻并最终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不可否认,新冠病毒可能会像流感病毒,或是其他感染人类的普通冠状病毒一样,每年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即使在病毒被消灭后仍然长期存在,一如当年的海湾战争疾病(往期文章参见:海湾战争疾病疑云揭示,疫苗、沙林、贫铀弹?)。
当前,人们需要学会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学会与病毒共存。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