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种神秘的病毒夺走800人生命,致8000人感染,成为全球性威胁。它让人类惊慌失措,关注度甚至超过伊拉克战争,成为世界各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就是SARS。所幸的是,在SARS被击败后几年内,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厉害的病毒。现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nCov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0年前,一种神秘的病毒夺走800人生命,致8000人感染,成为全球性威胁。它让人类惊慌失措,关注度甚至超过伊拉克战争,成为世界各媒体的头条新闻,这就是SARS。所幸的是,在SARS被击败后几年内,再没有出现过如此厉害的病毒。现在,一种新型冠状病毒nCov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2012年,荷兰、丹麦、沙特、卡塔尔均有人因感染这种冠状病毒而丧命。2013年,法国及澳大利亚也发现了人感染nCov。世卫组织12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全球已向该组织通报34例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其中包括18例死亡病例,死亡率高于50%,多数病例在沙特。而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表示,冠状病毒nCov可能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人传人。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新型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截至1月23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830例,其中重症177例,死亡25例,其中湖北省24例、河北省1例。已治愈出院34例。2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疑似病例1072例。
病毒简介
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属的病毒是具外套膜(envelope)的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约80-120nm,其遗传物质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只感染人、鼠、猪、猫、犬、禽类脊椎动物。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属于RNA病毒。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
2019年12月,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2020年1月,专家组认为,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在系统分类上属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Coronavirus)。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病毒颗粒的直径60-200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整个病毒像日冕,不同的冠状病毒的棘突有明显的差异。在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内有时可以见到管状的包涵体。
已知有两种冠状病毒会影响人类,2/3早产儿的普通感冒与呼吸道感染是由这两种病毒所引起。目前所知,冠状病毒科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自1980年在德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冠状病毒讨论会以来,日益受到医学、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但是,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
冠状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多个地区,中国以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芬兰、印度等国均已发现本病毒的存在。该病毒引起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在美国密执安州的一次家庭检查中,证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各个年龄组,0-4岁占29.2%,40岁以上占22%,在15-1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这与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病率降低。另外,当冠状病毒流行时鼻病毒却不常见。
冠状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气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研究表明,这次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发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并不是人们已知的两类,一如外界的猜测,它是人类未曾接触过的新品种病毒。而此前有专家认为是“副粘病毒群”或“间质肺炎病毒”,但最终因证据不足而被推翻。
冠状病毒最先是1937年从鸡身上分离出来。而鼻病毒是50年代发现的。人们首先发现鼻病毒与感冒有关,但是只有大约50%的感冒由鼻病毒引起。1965年,Tyrrell等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
1975年国家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目前冠状病毒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
形态结构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Spike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小包膜糖蛋白(E,Envelope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膜糖蛋白(M,Membrane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少数种类还有血凝素糖蛋白(HE蛋白,Haemaglutinin-esterase)。冠状病毒的核酸为非节段单链(+)RNA,长27-31kd,是RNA病毒中最长的RNA核酸链,具有正链RNA特有的重要结构特征:即RNA链5’端有甲基化“帽子”,3’端有PolyA“尾巴”结构。这一结构与真核mRNA非常相似,也是其基因组RNA自身可以发挥翻译模板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而省去了RNA-DNA-RNA的转录过程。冠状病毒的RNA和RNA之间重组率非常高,病毒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高重组率。重组后,RNA序列发生了变化,由此核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随之发生变化,使其抗原性发生了变化。而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导致原有疫苗失效,免疫失败。
冠状病毒成熟粒子中,并不存在RNA病毒复制所需的RNA聚合酶(ViralRNApolymerase),它进入宿主细胞后,直接以病毒基因组RNA为翻译模板,表达出病毒RNA聚合酶。再利用这个酶完成负链亚基因组RNA(sub-genomicRNA)的转录合成、各种结构蛋白mRNA的合成,以及病毒基因组RNA的复制。冠状病毒各个结构蛋白成熟的mRNA合成,不存在转录后的修饰剪切过程,而是直接通过RNA聚合酶和一些转录因子,以一种“不连续转录”的机制,通过识别特定的转录调控序列(transcriptionregulatingsequences,TSR),有选择性的从负义链RNA上,一次性转录得到构成一个成熟mRNA的全部组成部分。结构蛋白和基因组RNA复制完成后,将在宿主细胞内质网处装配(assembly)生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并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完成其生命周期。
临床特点
冠状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在儿童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5天,平均为3天。典型的冠状病毒感染呈流涕、不适等感冒症状。不同型别病毒的致病力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OC43株引起的症状一般比229E病毒严重。有报道冠状病毒感染可以出现发热、寒战、呕吐等症状。病程一般在1个星期左右,临床过程轻微,没有后遗症。
冠状病毒还可以引起婴儿、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10余次,严重者可以出现血水样便。
文献报告冠状病毒的感染可以产生以下临床症状:
1)呼吸系统感染,包括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
2)肠道感染(婴儿偶尔发生);
3)神经系统症状(很少)。
冠状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口液、喷气、接触传染。临床上,多数冠状病毒引起轻度和自愈性疾病,但少数可有神经系统并发症。[1]
流行病学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15种不同冠状病毒株被发现,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有些可使人发病。
冠状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是呼吸系统感染(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该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3℃时生长良好,但35℃就使之受到抑制。由于这个特性,冬季和早春是该病毒疾病的流行季节。冠状病毒是成人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之一,儿童感染率较高,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很少波及下呼吸道。另外,还可引起婴儿和新生儿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是水样大便、发热、呕吐,每天可拉10余次,严重者甚至出现血水样便,极少数情况下也引起神经系统综合征。
病毒的生长多位于上皮细胞内,也可以感染肝脏、肾、心脏和眼睛,在另外的一些细胞类型(例如巨噬细胞)中也能生长。目前人类冠状病毒还没有合适的可作研究用的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humandisease)是指各种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因此对冠状病病毒鼻黏膜细胞,经器官培养才能分离得到。增殖病毒也要用上述材料,亦很困难。
冠状病毒的血清型和抗原变异性还不明确。冠状病毒可以发生重复感染,表明其存在有多种血清型(至少有4种已知)并有抗原的变异,其免疫较困难,目前尚无特异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RNA病毒
RNA病毒是 病毒的一种,属于一级。它们的遗传物质是核糖核酸(RNA ribonucleic acid)。通常其核酸是单链的(ssRNA single-stranded RNA),也有双链的(dsRNA double-stranded RNA).单链RNA病毒根据他们的翻译意义可分为正译、负译和双译的RNA病毒,正译的RNA病毒与mRNA相似,可以直接被核糖体翻译出蛋白质;负译RNA病毒则需要RNA聚合酶的作用,以自身为模板合成与自身互补的正译RNA,之后再以此RNA作为mRNA翻译蛋白质。
RNA病毒(RNA virus) 也称RNA型病毒。植物病毒,除少数例外(如花椰菜花叶病毒Caulif- lower mosaic virus),几乎都是RNA病毒。该病毒有RNA自我复制和逆转录两种复制方式,病毒RNA的复制过程中,其错误修复机制的酶的活性很低,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其变异很快。而疫苗是要根据病毒的固定基因或蛋白进行开发制作的,所以RNA病毒的疫苗较难开发。与DNA病毒相比,RNA病毒更加容易导致疾病,对宿主更加致命,更容易突变,因此种类更多,更难研制有效疫苗,难以预防。RNA病毒的抵抗力普遍比DNA病毒弱,治愈也更容易。但也有例外,例如双链RNA病毒的抵抗力就很强,逆转录病毒的治愈就极其困难。
常见的RNA病毒有:艾滋病病毒(为逆转录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全部流感病毒,鼻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登革热病毒,轮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SARS 病毒,MERS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马尔堡病毒,一小部分噬菌体(大部分噬菌体都是DNA病毒)等。
病毒类型
病毒的核酸包括双链DNA(dsDNA)、单链DNA(ssDNA)、双链RNA(dsRNA)、单链RNA(ssRNA)等不同类型;病毒颗粒中的组成成分有简有繁,有的用颗粒自带专门用于病毒复制的核酸酶,有的则无。有些RNA病毒的RNA并不仅有一个分子,如流感病毒有8条负链RNA,呼肠孤病毒科有11-12条dsRNA,布尼亚病毒科有3条非共价闭合的环形负链RNA,每一条RNA即为一个或多个基因,目前这种核酸分节段的现象仅出现在RNA病毒中。由于病毒种类繁多,核酸类别不同,因而病毒的复制机制不尽相同。
RNA病毒的复制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RNA的自我复制和逆转录,前者为负链、双链、大部分正链RNA病毒的复制方式,后者为逆转录病毒的复制方式(并不是所有RNA病毒都可以逆转录,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ssRNA病毒的复制
有些ssRNA病毒,它们的遗传物质为正链RNA,可以行使mRNA的功能。一旦病毒颗粒中的RNA进入寄主细胞,就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所编码的蛋白质,其中包括衣壳蛋白和病毒的RNA聚合酶。然后在病毒RdRp(RNA指导的RNA聚合酶,即RNA复制酶)的作用下复制病毒RNA。RdRp同时具有解旋酶的功能,复制时以正链R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双链RNA容易被宿主细胞识别遭到降解,因此正链RNA病毒复制需要在内质网上形成的囊泡内进行)随后双链RNA解旋,正链RNA脱离RdRp,之后一直以负链RNA作为模板合成双链RNA随后再解旋,不断重复这个步骤就可以大量复制作为病毒遗传物质的正链RNA,最后病毒RNA和衣壳蛋白自我装配成成熟的病毒颗粒。这类病毒很多,如ssRNA、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TMV等。
还有另一类ssRNA病毒,它们的复制特点是病毒颗粒中的ssRNA病毒为负链,进入寄主后不能直接作mRNA,而是先以负链RNA为模板由RdRp合成与负链RNA互补的正链RNA,再以这个互补的正链RNA作为mRNA翻译出遗传密码所决定的蛋白质。负链RNA病毒合成正链RNA时不会形成双链RNA,正链RNA合成后会立刻脱离负链。这类病毒称之为负链非侵染型病毒,如滤泡性 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莴苣坏死黄化病毒等。
此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正链RNA病毒即反转录病毒。该类病毒通常引起人和动物的肿瘤,其中包括造成人免疫性缺陷症的艾滋病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等。在它们的髓核中携带反转录酶和整合酶,能使RNA反向转录成DNA,丰富和发展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它们的复制有其特有的特点,一是单链RNA的基因组必须反转录成双链DNA;二是随后这种DNA必须整合到细胞DNA中;三是整合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并传给子代细胞,也可能转录RNA,生产子代病毒或使细胞转化;四是感染细胞不会死亡,分裂不停止。也就是说这类病毒的潜伏期很长,有时可以终身带毒而不发病。
双链RNA病毒的复制
虽然同为双链核酸分子,但双链RNA的复制方式和双链DNA不同,双链RNA不是半保留复制,而是全保留复制,复制需要经过mRNA中间体。双链RNA病毒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基因组为10-12条双链RNA分子;二是它有多层衣壳,而没有囊膜。病毒的RNA-RNA 聚合酶存在于髓核中,在该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双链RNA基因组转录正链RNA,它们自髓核逸出。它们既能作为mRNA,又能作为病毒基因组的模板。mRNA翻译结构蛋白,装配内层衣壳后,正链RNA进入,并形成双链RNA。然后又重复上述过程,最后获得了外层衣壳。
综上所述,病毒复制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病毒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二是复制周期短,繁殖效率高;三是反转录病毒的复制方式,丰富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
负链RNA病毒复制
负链RNA病毒复制的大致过程是:首先病毒通过其表面糖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接着病毒囊膜与细胞浆膜(即通过不依赖于PH途径)或有酸性环境的核内体膜(PH依赖途径)融合后释放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RNP)至细胞浆,在转录过程中每一mRNA得以合成,而通过复制产生全长反义基因组RNA,使其作为病毒基因组RNA的模板。很多负链RNA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复制,而一些正粘病毒和布尼亚病毒在细胞核中复制。新合成的RNP复合体与病毒结构蛋白在细胞浆膜或高尔基体膜组装,然后释放新合成的子代病毒。
在动物正链RNA病毒的研究上,1996年,Meyers G等[129]构建了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将cDNA克隆体外转录后获得的RNA转染猪肾细胞后最终产生了有感染性的CSFV,虽然拯救出的带有遗传标记的CSFV比野生型生长能力上差一些,但仍具有感染性。这是较早的有关CSFV拯救的报道。此外,有报道首先建立表达T7 RNA 聚合酶的猪肾细胞系SK6,然后将CSFV基因组cDNA克隆线性化后转染该细胞系,结果成功拯救出与野生型CSFV生物学特性
一样的病毒,且病毒的效价比用体外制备转录本的方法高200倍,如对cDNA克隆不进行线性化直接用环型重组体进行转染,则拯救出的病毒效价高20倍[130]。此外,在CSFV疫苗株C株的反向遗传研究上已有很多报道,其中在对标记疫苗、病毒复制、毒力和宿主特异性等方面都有相关报道。
遗传学研究
近年来,在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兴起一门新型技术,即在RT-PCR和体外转录RNA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技术,也叫反向遗传操作技术(reverse genetics manipulation ),又名"病毒拯救(rescue of virus)",它解决了对病毒基因组RNA难以操作这一难题。从cDNA克隆拯救出负链RNA全病毒是90年代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最振奋人心的突破之一,它开启了人们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人工操作以及详细了解病毒基因及其产物功能的大门。该技术发展迅速,倍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
与经典的从表型改变到进行基因特征研究的思路相反,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是指通过构建RNA病毒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将病毒基因组RNA逆转录成cDNA,在DNA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体外人工操作,由病毒基因组cDNA和各种辅助蛋白来组装新的RNA病毒的一项技术。由于最终"拯救"出的RNA病毒来源于cDNA克隆,因此,可通过中间过程中人为加入的DNA环节,在DNA水平上对RNA病毒基因组进行各种体外人工操作,如进行基因突变、基因敲除(缺失)、基因插入、基因置换和基因互补(即构建嵌合病毒)等改造,以此来研究RNA病毒的基因复制和表达调控机理、RNA编辑和自发重组与诱导重组、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插入报告基因来研究病毒在宿主细胞间的传递机制)、抗病毒策略、基因治疗研究以及构建新型病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和进行疫苗的研制等。
1976年Goff S. P等首先报道成功拯救出SV40 DNA病毒突变株,虽然拯救出的不是RNA病毒,但这是最早的有关病毒拯救的报道。1978年,Taniguchi T 等报道从全长cDNA克隆拯救出在细菌中有感染性的Qβ噬菌体。接着,基因组长约150kb的单纯疱疹病毒和长约190kb的痘苗病毒的重组病毒的成功拯救及有关研究是病毒学研究的领域重大突破。为在早期反向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双RNA病毒科
本科病毒形态与呼肠孤病毒相似,过去归于呼肠孤病毒科,亦曾作为分类地位未定的病毒。1973年,当人们认识到该科成员中的传染性胰坏死病毒和传染性 法氏囊病病毒在形态学上很相似,尤其是它们的基因组都含有双股双节段RNA后 ,建议设立一个新科。1984年正式命名为双RNA病毒科。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4次报告中,作为可能的双RNA病毒科。在1991年ICTV第5次报告中,正式独立 为一个新的科,仅设一个属[CD2]双RNA病毒属。在1995年ICTV第6次报告中,将双RNA病毒 科分设三属,即水生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传染性胰坏死病毒)、禽双RNA病毒属(代表种 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以及昆虫双RNA病毒属(代表种为果蝇的X病毒)。该科的其它成 员还有双瓣软体动物的Tellina病毒(TV)和牡蛎病毒(Oyster virus,OV)。本科病毒呈二十面体对称,球形,粒子直径大小约60nm,核衣壳有32个壳粒,92个形态亚单 位。无囊膜,表面无突起。无特征性双层衣壳而区别于呼肠孤病毒。采用EDTA、胰酶或胰凝 乳蛋白酶处理纯化的病毒,易于丢失核心。病毒氯化铯浮密度为1?33g/cm?3,对乙醚、氯仿稳定,对酸、碱(pH3~9) 及热(56℃,30分钟)相对稳定,在20℃ pH7?5的环境中,能抵抗1%SDS达30分 钟而活力不丧失。病毒分子量为55×10?6Da,S??20w?=435。病毒粒子有4种结构多肽和 一种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不含类脂。病毒基因组占整个病毒粒子重量的9?7% ,为线性双股、双节段RNA,无感染性,大小分别为A节段3?3kb,B节段3?8kb。病毒在胞浆内复制,成熟的病毒粒子集积在胞浆中,细胞裂解时释放出大约半 数的子代病毒,另一半仍与细胞结合。本科病毒能水平传播,还可能垂直传播,尚未发现任何生物传播媒介。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即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医学上根据其抗原性差异来进行分类,主要有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病毒。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特性很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变异,因而每一类型病毒中又出现了很多的亚类型。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其毒性最强,最容易发生变异,临床常可以引起严重的大暴发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的致病力较低,仅引起局部地区散发的小流行。而丙型流感病毒仅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散发性,虽然存在特例,但极少造成大范围流行。
流感伴随人类的发病已有很长的时间了,历史上曾记载过很多次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如1918年发生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流感病毒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横扫全世界,致使1000多万人因此而死亡。又如五十年代,中国也曾爆发流感,之后,该病毒又经香港向全世界传播开来,4个月内横扫世界各大洲。据研究,这些大流行的"罪魁祸首"都是甲型流感病毒及其变异的甲亚型流感病毒所致。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一种主要生长于肠道的RNA病毒,虽然名为肠道病毒,但感染后很少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肠道感染是指胃肠消化道被微生物感染,感染的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病毒等,一般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肠道感染多由细菌所致,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致病菌为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埃希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肠炎、痢疾都属于肠道感染。
肠道病毒属 由于能感染人、牛、猪等的肠道而得名。在pH3的溶液中稳定,氯化铯浮力密度为1.33~1.45。人的肠道病毒原来包括3个种:①脊髓灰质炎病毒3个型;②库克萨基病毒A组23个型,B组6个型;③埃柯病毒31个型。
后来发现这种分类带有人为性质,所以自68型起统一按肠道病毒编号分型,目前已有肠道病毒68、69、70、71、72型(人)。在畜禽肠道病毒中,重要的有猪水疱病病毒、猪脑脊髓炎病毒、鸡脑脊髓炎病毒和鸭肝炎病毒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 又称小儿麻痹病毒,大多引起隐性感染,只有约1%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如顿挫型、非麻痹型和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也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可注射灭活疫苗或口服减毒活疫苗预防,效果很好。可控制流行的发生。
本病毒因最初于美国的库克萨基地区被分离到而得名。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胸壁痛、手口足病、心肌病等。A7型尚可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ECHO(埃柯)系Enteric cytopathic hu-man orphan的缩写,意为肠道内致细胞病变的人类孤儿病毒。在刚分离出病毒时,尚不知所引起的疾病,所以称为"孤儿"。后来才知道它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红疹、普通感冒等疾病。
68~71型肠道病毒 68型可引起肺炎和细支气管炎,69型致病性不明,70型可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71型可引起致死性脑炎和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 又称72型病毒,直径27纳米,其RNA的分子量为1.9×106。只有 1个血清型。易感者除人外,尚有黑猩猩、南美的白唇猴和狨猴。中国红面猴也可感染。近年已在猴胚肾细胞和人肺二倍体细胞上培养成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0天。潜伏期的后期和发病早期,病毒由粪便排出,有传染性。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力。愈后良好,很少转为慢性。
猪水疱疹病毒(SVDV) 只有 1个血清型。与人的库克萨基病毒B5型有共同抗原,免疫血清能交互中和。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主要经伤口感染。在 粘膜、鼻头、乳房、蹄部发生水疱,外观与口蹄疫难以分辨。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和疱液中,内脏和肌肉含病毒量极微。疱皮中的病毒能抗强酸强碱。病毒可用猪原代肾细胞或传代细胞培养并产生病变。接种乳鼠弱毒疫苗、组织培养弱毒疫苗、水疱皮和疱液灭活疫苗能控制本病的流行。
猪脑病毒(PEV) 有两个亚型,捷克猪捷申病病毒和英国猪太法病病毒。除美洲和亚洲外,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发现。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灰质坏死,病死率90~100%。灭活疫苗有一定效果,但未能完全控制此病。
鸡脑脊髓炎病毒(AEV) 单一血清型。自然病毒株均有嗜肠性,鸡胚适应的Van Roekel株有高度嗜神经性。经粪便和蛋传播,雏鸡、鹌鹑、雉均可被自然感染。人工接种可感染小鸭和小鸽。病毒可用易感雏鸡神经胶质细胞或纤维母细胞进行培养。可用疫苗预防。
鸭肝炎病毒(DHV) 可感染2周龄以下的小鸭,成年鸭、鸡、鹅都不感染。人工接种1~7日龄雏火鸡能发病。此病在欧、亚、美3洲均有发生。从粪中排病毒,由消化道感染。可用鸭胚或鸡胚细胞培养病毒。母鸭可在产蛋前2~4周接种弱毒疫苗,使蛋黄中有足够的抗体,以保护雏鸭。
鼻病毒属 能感染人、马、牛的鼻腔而得名。
人患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与肠道病毒的区别如下:①不耐酸,pH3~5溶液中易被破坏;②人肾细胞中只在33℃旋转培养物中才能很好繁殖,而肠道病毒在36~37℃静止培养可繁殖;③比重大,氯化铯浮力密度为1.38~1.42。鼻病毒抗原性复杂,有100多个血清型。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不同型鼻病毒之间很少交叉保护,因而人可多次患感冒。对普通感冒尚无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
心病毒属 代表种为鼠脑心肌炎病毒,不耐酸。氯化铯浮力密度1.34,RNA含量31%。只有1个血清型。
口疮病毒属 因代表种口蹄疫病毒引起口疮而得名。直径23~25纳米,氯化铯浮力密度1.43~1.45,RNA含量31.5%,不耐酸。
病毒抗原性易变异。已发现A、O、C、Asia I、SAT1、SAT2、SAT37个正型和 60多个亚型。能自然感染偶蹄动物,以牛、猪最为易感。人也可被感染,但症状轻。病毒对初生幼畜感染性强,有些毒株对牛致病力强而对猪致病力弱,有些毒株则相反。1981年,用基因工程技术已培育出带有口蹄疫免疫原性蛋白基因的细菌,将用于制造疫苗。
参考资料
1.冠状病毒感染
2.新型冠状病毒!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疫情
3 .RNA病毒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