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简介 女性,33岁,浙江人,职员,2018-10-11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7天 现病史: 2018-10-05起发热,Tmax 39.8℃,伴畏冷、出汗、全身肌肉酸痛、恶心、纳差,稍头晕,外院查血常规:WBC 6.83X10^9/L,N% 81.5%,Hb 129g/L,PLT 163*10^9/L;予头孢克洛+泰诺对症处理3天,体温高峰下降,T 38.0℃左右。 2018-1
一、病史简介
女性,33岁,浙江人,职员,2018-10-11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7天
现病史:
2018-10-05起发热,Tmax 39.8℃,伴畏冷、出汗、全身肌肉酸痛、恶心、纳差,稍头晕,外院查血常规:WBC 6.83X10^9/L,N% 81.5%,Hb 129g/L,PLT 163*10^9/L;予头孢克洛+泰诺对症处理3天,体温高峰下降,T 38.0℃左右。
2018-10-08 再次发热,T38.8℃,仍有畏冷、出汗、肌肉酸痛,外院复查血常规:WBC 2.57*10^9/L,N% 59.9%,Hb 130g/L,PLT 140*10^9/l。PCT:0.058ng/ml;甲流、乙流抗原阴性,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拍胸片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予青霉素类静滴2天,10-09静滴青霉素后出现躯干及四肢暗红色斑片样皮疹,躯干部位为着,不高出皮面,压之可褪色,考虑青霉素过敏可能,予以停用青霉素类,同时考虑麻疹不能除外,报CDC,CDC派人至患者小区,要求患者所住大楼的全体居民,接种麻疹疫苗。2018-10-10 外院再次复查血常规:WBC 2.15X10^9/L,N% 53%,Hb 131g/L,PLT90*10^9/l;胸部CT:两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淋巴结稍大。因仍有发热,当晚至我院急诊,查WBC 3.13X10^9/L,N% 59.2%,PLT 77*10^9/l;D-D 1.05mg/l,并予退热对症治疗。
2018-10-11 至我院感染病科门诊,拟“发热待查”收住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可,食欲差,二便如常。
个人史: 2018-09-23至2018-10-03于缅甸旅游,自诉有蚊虫叮咬,且居住地方有一晚为当地木屋,环境较潮湿。
既往史:既往体健,年幼时有麻疹病史。
二、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
T 38.0 ℃,P 80 次/分, R 20次/分,BP 90 / 57 mmHg 。
躯干及四肢广泛猩红热样充血性皮疹,躯干和下肢明显,不高出皮面,压之可褪色。皮疹疹间有少量正常皮肤即呈“皮岛”样表现。皮肤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2.64X10^9/L,N 55.0%,L 30.0%,10%似异淋样细胞;Hb 120g/L,PLT 68X10^9/L;
尿常规(-);粪常规(-)
炎症标志物:ESR:24mm/H,hs-CRP:21.2mg/L,PCT:0.15ng/mL;SF:949ng/ml;SAA:97.8mg/L;
生化:ALT/AST:30/56 U/L,Scr:68umol/l,CK-MB:25U/L,CK-MM:95U/L
凝血功能:(-)
病原学检查:T-SPOT 0/0;呼吸道病原体九联检(-);G试验(-);EBV、CMV、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抗原抗体及DNA检测(-);血培养(-);
细胞免疫:Th淋巴细胞 CD4:20.2%;Ts淋巴细胞 CD8: 52.5%;CD4/CD8: 0.4;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全套、肿瘤标志物均正常。
【辅助检查】
心脏彩超:未见瓣膜赘生物;
胸部CT(外院):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窝部淋巴结稍大。
腹盆部增强CT:肝左内叶斑片结节灶,右心膈角稍大淋巴结;宫颈稍粗;盆腔少量积液。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青年女性,既往体健,急性起病,病程1周,起病前东南亚旅游史及蚊虫叮咬史,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广泛的充血性皮疹并伴有“皮岛”样表现,外周血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可见异形淋巴细胞,炎症标记物CRP稍高,肝酶偏高,胸腹盆CT未见明显异常。发热原因考虑如下:
登革热:患者在发病前两周内在缅甸旅游,临床表现为高热,病后数天即出现全身充血性皮疹并伴有特征性“皮岛”样表现,故首先考虑本病。确诊则有赖于登革热病毒的抗体、特异性抗原或病毒核酸检测。
基孔肯雅病:也是蚊媒传播的病毒病,临床表现方面除了发热,关节疼痛明显,皮质以斑疹和丘疹多见,与本例呈现的全身广泛的充血性皮疹并伴有“皮岛”不符合,进一步检查可进行相关抗体和核酸检测。
疟疾:常见的蚊媒传播的热带病,但不伴有皮疹,与本例不符。入院前,患者出现皮疹,有认为是青霉素引起的药疹,但仔细询问病史以及皮疹发生和演变过程,考虑与青霉素用药关系不大。
蜱传性疾病:蜱虫叮咬引起的感染,包括立克次体、病毒、原虫等,也可表现为发热、皮疹,甚至淋巴结肿大、肝损等,可了解旅游地传染病流行种类。在我国部分地区甚至要考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等。
其他感染:本患者外周血有异形淋巴细胞及肝损表现,通常需考虑EBV、CMV等感染,但患者常规EBV、CMV、风疹病毒血清学及核酸检测均阴性,因此暂不考虑这类感染性疾病。本例异形淋巴细胞可能与登革热病毒感染相关。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18-10-11 考虑虫媒性疾病,以登革热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立克次体等感染可能,外送登革热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血清立克次体抗体检测。试用米诺环素100mg q12h 抗感染治疗,同时辅以补钾等对症治疗。
2018-10-12 皮肤科会诊:查体:躯干、四肢弥漫淡暗红色斑片,压之褪色,呈猩红热样皮疹,未见杨梅舌、柯氏斑。诊断考虑:药物性皮炎,登革热待排。会诊意见:排除登革热后可考虑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我科予以加用西替利嗪、维生素C抗过敏治疗。
2018-10-13 体温高峰逐渐下降,躯干部仍有皮疹,四肢皮疹较前增多。
2018-10-15 外送结果回报: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抗体IgM阳性,东方恙虫病及立克次体阴性。考虑登革热诊断明确,停用米诺环素。
2018-10-15 予单间隔离,加强驱蚊防蚊,联系防保科及CDC。CDC复核血清登革抗体IgM阳性,核酸阴性(10-15采样,10-16回报)。
2018-10-17 体温已转平已4天,躯干、上肢皮疹基本消退,下肢皮疹仍有部分未消退;复查血常规及炎症标志物WBC: 3.61X10^9/L;N%: 27.0%;L%: 48.0%;Hb 121g/L,PLT 175X10^9/L;异形淋巴细胞4.0%;CRP:4.3mg/L;ALT/AST:40/36U/L;予以出院,门诊随访。
体温变化情况
皮疹情况
血常规及CRP、PCT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登革热
诊断依据:
患者青年女性,既往体健,急性起病,起病前2周内有东南亚(缅甸)旅游史,主要表现为高热,伴全身广泛充血性皮疹伴“皮岛”样表现,炎症标记物偏高,血常规显示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肝酶偏高,登革热病毒RNA核酸及IgM检测阳性。病情似呈自限性,对症处理后发热至第9天时降至正常,全身皮疹在病程第14天时大部分消失,实验室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故登革热诊断可以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登革热是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曾经我国散发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主要来源地为缅甸、老挝、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已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疫情。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 3-15 天,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部分病例呈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胃肠道症状。病程第 3-6 天可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多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登革热初期皮疹由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表现为充血样皮疹,随后在发热前或发热第1-2天出现一过性面部红斑。发热3天至1周左右出现第二次皮疹,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爆发,热退后2-3天皮疹逐渐消退,在密集分布的大红斑或针尖样出血点,部分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正常,即“皮岛” 。重症患者表现为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发生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上海并非登革热流行地区,目前已非登革热高发季节,临床医生对本病认知不足、警惕性不高的话,极容易漏诊误诊。对于发热原因不明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包括旅游史等。发热伴皮疹的鉴别诊断,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该患者发病初期,因高热合并全身充血性皮疹,在外院一度考虑为麻疹,CDC询问病史及接触史后,将患者居住的整栋楼居民进行了麻疹疫苗接种,造成了小区居民的恐慌,甚至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热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本例患者既往体健,无基础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见异淋,轻度肝损,1周后病情自行好转,属于轻症患者。本病早期精准诊断,有利于避免抗菌药物尤其是高级、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
登革热病例隔离重点是做好防蚊、驱蚊,尤其是蚊子密度较高的夏季,纱门纱窗,搭建蚊帐。对于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的病例,可解除隔离。不要过度隔离,避免患者及周围人群的恐慌。该患者入院确诊后即单间隔离,体温平4天,症状缓解后,即解除隔离,予以出院。
近年来,部分虫媒传播的病毒性感染出现了上升趋势,主要为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等。WHO提出了综合媒介管理(IVM),以有效控制虫媒性疾病的传播。
原始出处:
[1] Wilder-Smith A,et al,Epidemic arboviraldiseases: priorities for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Lancet Infect Dis. 2016Dec 20;pii:S1473-3099(16)30518-7.
[2] Tjandra, E.T., et al.Dengue fever and thedifferential diagnoses of rash, fever, and headache following travel to thetropics. J Dtsch Dermatol Ges, 2017. 15(1): p. 82-85.
[3] Srivastava, A.Dengue fever rash: whiteislands in a sea of red. Int J Dermatol, 2017. 56(8): p. 873-874.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等.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 2018.57(9):1-7.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