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因、诊断与治疗

作者:佚名 来源:医脉通 日期:2017-02-03
导读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重症感染性疾病,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1 000~4 000),其中早产儿占1.4%~5.0%,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是足月儿的5~20倍。

关键字:  细菌性脑膜炎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是新生儿期重症感染性疾病,活产儿的发病率为1/(1 000~4 000),其中早产儿占1.4%~5.0%,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是足月儿的5~20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GBS)筛查的开展及新生儿抗生素的使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所下降,死亡率亦从20世纪70年代的50%降低至目前的10%~15%。但由于感染容易造成脑损伤,影响脑发育,存活儿也常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听力障碍、癫痫、失明、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等,亦可表现为神经行为异常、孤独症。为了进一步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改善其预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达成了以下共识,供临床参照执行,并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新生儿脑膜炎的感染途径有产前宫内感染,即母亲血液-胎盘-胎儿感染,也可为产时接触、吸入感染,或为产后感染(大多为院内感染)。新生儿早发型感染,指出生后早产儿3 d内、足月儿7 d内获得的感染,为母婴垂直传播;晚发型感染,指出生1周以后获得的感染,提示为院内获得性感染或社区获得性感染,但此时定植于新生儿的母体菌群仍有可能是感染源。

        大肠埃希菌、GBS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是早发型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中GBS常见于足月儿,大肠埃希菌常见于早产儿。晚发型新生儿脑膜炎的常见致病菌有肺炎克雷伯杆菌、肠杆菌、窄食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肠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亦是常见致病菌。

        细菌入侵新生儿后,通过血脑屏障(经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或者经吞噬细胞迁移)进入颅内,并大量繁殖,激活免疫反应,致大量炎症因子释放,继发瀑布样反应,造成脑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拒乳或呕吐;体温异常(>38 ℃或<36 ℃),足月儿可能出现发热,早产儿体温不升更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易激惹、嗜睡、肌张力低下,甚至抽搐发作。与革兰阳性菌相比,感染革兰阴性菌更易出现抽搐,通常为局灶性发作。新生儿脑膜炎还可表现为前囟饱满或者隆起,亦可表现为项强直。

三、腰椎穿刺的指征及脑脊液的判读

        (一)腰椎穿刺的指征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示脓毒症者,需进行腰椎穿刺检查。23%的血培养阳性患儿合并脑膜炎,故建议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均行腰椎穿刺检查,但38%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培养为阴性。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情加重者需行腰椎穿刺检查。

        (二)脑脊液检查及结果判断

        1.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

        感染革兰阴性菌者脑脊液白细胞数通常高于感染革兰阳性菌者。脑脊液白细胞数>21/mm3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80%(正常新生儿脑脊液平均白细胞数<10/mm3。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蛋白升高,早产儿>1.5 g/L,足月儿>1.0 g/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降低,早产儿<1.1 mmol/L,足月儿<1.7 mmol/L,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对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敏感性、特异性较高。

        2.复查脑脊液:

        抗感染治疗48 h后应复查脑脊液,观察疗效。如果选择了敏感抗生素,复查的脑脊液细菌培养可转阴,继续原治疗。若培养阳性,则根据培养结果调整用药,选择敏感抗生素。

        3.常见干扰因素

        (1)损伤:

        腰椎穿刺损伤者,脑脊液白细胞数经校正后,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敏感性降低,特异性尚可。建议有损伤者24 h后再次进行腰椎穿刺检查。

        (2)抗生素:

        约35%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行腰椎穿刺前72 h已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12 h与<4 h的患儿脑脊液结果相比,葡萄糖明显升高,蛋白降低,脑脊液培养阳性率明显降低。抗生素治疗48 h后脑脊液白细胞数可能恢复正常。

        (3)脑脊液放置时间:

        脑脊液在常温中放置4 h后,白细胞数开始降低,葡萄糖亦降低;保存在4 ℃冰箱24 h,对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响不大。但仍建议留取脑脊液后立即送检。

        (4)胎龄:

        脑脊液白细胞数与胎龄关系不大,但蛋白随着胎龄、日龄增加而明显降低;胎龄越小,脑脊液蛋白越高。

        (5)腰椎穿刺检查时间:

        拟诊细菌性脑膜炎者,若腰椎穿刺太早,脑脊液可表现为假阴性;若临床高度怀疑细菌性脑膜炎,可在24~48 h内重复腰椎穿刺检查。

四、脑脊液病原体检查的方法

        (一)细菌培养

        从脑脊液培养中分离出细菌性病原体即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有助于确诊及明确具体细菌;培养阴性,亦不能除外诊断。脑脊液细菌培养若阴性,增菌培养后,敏感性不增加,假阳性率增加,且非致病菌增加,故一般不建议增菌培养。

        (二)细菌涂片

        可在脑脊液培养结果出来之前明确诊断,但约20%经培养确诊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其革兰染色涂片为阴性,尤其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所致的脑膜炎。

        (三)病原体分离

        为诊断的金标准,但过程复杂、周期长、敏感性低,故不能作为治疗或调整抗生素使用的依据。

五、影像学检查

        (一)检查目的

        根据脑结构的改变,观察脑内炎症性损伤的类型及程度。

        (二)观察内容

        1.急性期:

        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各种合并症如脑室炎、脑脓肿、脑积水、脑梗死、脑出血、硬膜下积液等。

        2.后期:

        脑组织液化、脑积水、脑实质萎缩等。

        (三)影像方法的选择

        1.B超:

        便捷,可动态观察,对脑中心部位病变显示更佳。在感染初期,评估脑室大小和是否存在脑室内出血,亦可显示脑室炎、脑沟回声增强、异常实质性回声,还可动态监测并发症进展情况,一般建议治疗后1~2周进行评价。

        2.MRI:

        分辨率高,表现为脑膜表面的炎症性渗出性改变,并有助于发现脑脓肿、脑炎、脑梗死、皮质和白质的萎缩。弥散加权MRI早期观察组织水肿,增强MRI观察脑各部位炎症反应,即使无典型并发症表现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疗程结束前48~72 h也应行MRI检查。对于所有具有形成颅内脓肿倾向的病原体,如枸橼酸杆菌属、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阪崎肠杆菌(也称克罗诺杆菌)所致的脑膜炎,建议行增强MRI检查。

        3.CT:

        有辐射,且对细菌性脑膜炎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差,但对颅内出血及钙化敏感。

六、抗生素的使用

        (一)治疗原则

        (1)早期、联合、足量、保证疗程、个体化治疗,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抗生素治疗2~3 d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治疗;若培养结果非阳性,则继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二)抗生素的选择

        1.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氨苄西林+三代头孢菌素,可覆盖李斯特菌;院内感染选择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需关注血清血药浓度的峰值及谷值。

        2.调整治疗:

        一旦明确了致病菌及其体外的抗生素药敏模式,要对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做出相应调整。

        (1)GBS:

        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敏感。青霉素或氨苄西林联合1种三代头孢菌素,疗程14~21 d。

        (2)革兰阴性肠道菌:

        氨苄西林联合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或者头孢他定),疗程至少21 d或在脑脊液无菌后14 d,以两者中时间较长者为准。

        (3)肺炎克雷伯杆菌:

        美罗培南40 mg/kg,每8小时1次,疗程至少21 d。

        (4)李斯特菌:

        氨苄西林联合三代头孢菌素,疗程14~21 d。

        (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每次20 mg/kg,给药间隔随胎龄不同而异,胎龄30周以下每18小时1次,胎龄30~37周每12小时1次,胎龄37周以上每8小时1次,疗程21 d。

        (6)特殊细菌:

        因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抗生素如多粘菌素分子量大,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替加环素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舒巴坦不能保证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故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预后差。

七、并发症及其处理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为2.5%~3.2%,一般在感染2~3周出现并发症,包括脑室炎、脑炎、脑积水、脑脓肿、脑梗死、硬膜下积液或积脓等。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症的治疗需要新生儿科和小儿神经外科联合治疗,并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

        (一)脑室炎

        脑室炎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革兰阴性菌脑膜炎中脑室炎发病率可达20%。脑室炎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常见颅内压增高。若脑室炎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则会影响抗生素疗效。脑室炎诊断可根据侧脑室穿刺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后,抗生素疗程需延长至6~8周。

        (二)脑积水

        24%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会发生脑积水,其中革兰阴性菌脑膜炎达44%。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头围进行性增大,可通过神经影像学确诊。一旦发生脑积水,首先行侧脑室外引流,即由神经外科医生床边手术,直接把脑脊液引流到体外,以延缓脑室扩张;或头皮下放置储液囊(Omaya囊)引流。若脑积水缓解、但停止引流后脑室依然进行性扩大,且脑脊液正常者,需考虑侧脑室腹腔分流的根治手术。

        (三)脑脓肿

        13%的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会发生脑脓肿,其中革兰阴性菌脑膜炎达19%。脑脓肿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囟门隆起、头围增大、颅缝分离、偏瘫、局灶发作抽搐。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可表现为白细胞和蛋白质增多。若脓肿已破入侧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与发病初期相比,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质增加,脑脊液葡萄糖减少。脑脓肿可通过神经影像学确诊。超声显示强回声边缘和低回声中心。炎症控制后,MRI或CT表现为明显强化,与预后不良有关。一旦确诊,需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穿刺或者手术切除,每周或者隔周进行影像学检查来监测脓肿的变化。抗生素疗程6~8周。

        (四)脑梗死

        包括动脉缺血性卒中和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基底节区常见。表现为脑实质破坏,继发脑脓肿,大部分为基底节区、皮层下小梗死,很少大片皮层梗死。可通过B超、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确诊。

        (五)硬膜下积液

        约11%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生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脓罕见。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包括囟门隆起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大多可自行缓解。硬膜下积脓可进行手术引流。

八、其他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稳定心肺功能,维持氧合,防止脑血流波动;强调代谢异常的对症处理,预防低血糖;有效的抗惊厥治疗。

        (2)降低颅内压:

        当颅内高压、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限制液体入量,酌情使用降颅内压的药物。

        (3)地塞米松:

        目前不推荐使用,可能影响神经元发育,导致海马损伤。部分药物在使用激素后,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使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下降。

九、预后

        总体而言,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欠理想,虽然随着新生儿重症治疗的进步,近年来死亡率已降至10%~15%[1,2,3,4,5,6]。但约20%的幸存者仍存在重度残疾,包括智力障碍、中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视力障碍、癫痫、致神经运动性残疾的脑积水等。另有35%的幸存者存在轻至中度残疾,如认知低于平均值1~2个标准差。脑实质病变(脑梗死、脑软化)的范围影响着预后,特别是脑脓肿与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对新生儿脑膜炎幸存者进行长期随访包括监测听力、视力和发育状况,听力、视力应在完成治疗后4~6周内采用视听诱发电位检查进行评估。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