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多种人类肿瘤性疾病相关,如伯基特淋巴瘤(BL)、霍奇金淋巴瘤(HL)、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瘤、鼻咽癌(NPC)及部分类型的胃癌等。除肿瘤性疾病外,EBV感染还可引起多种非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主要介绍儿童E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多种人类肿瘤性疾病相关,如伯基特淋巴瘤(BL)、霍奇金淋巴瘤(HL)、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瘤、鼻咽癌(NPC)及部分类型的胃癌等。除肿瘤性疾病外,EBV感染还可引起多种非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现主要介绍儿童E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主要的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IM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国内儿童IM发病年龄较早,高峰年龄为4~6岁。在西方国家,IM的发病年龄较晚,多为青少年和年轻成人。IM潜伏期约为6周,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扁桃体炎和颈部淋巴结大,可合并肝脾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多数IM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在发病后1个月可恢复正常,但颈部淋巴结和疲劳症状可持续较长时间。尽管多数IM预后良好,仍有少数患者可出现脾破裂(0.5%~1.0%)、上呼吸道梗阻(1.0%)及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BV infection,CAEBV)
CAEBV是一种EBV感染细胞的克隆增生性疾病,可以是寡克隆、单克隆和多克隆性增生,伴EBV持续活动性感染,主要是顿挫性感染(abortive infection),即表达有限的裂解感染抗原和潜伏感染抗原,较少病毒体(virion)的产生。CAEBV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特征是IM样症状持续存在或退而复现,主要表现为发热、淋巴结大、脾大、肝炎等。患儿外周血EBV-DNA拷贝数明显升高。根据病毒感染的细胞类型,CAEBV主要分为T细胞型、NK细胞型(少数为B细胞型)。在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瘤的分类中将CAEBV归入儿童系统性EBV+ T/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 T/NK-LPD)中。在西方国家,CAEBV主要为B细胞型。在我国、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CAEBV主要为T细胞型或NK细胞型,患儿预后很差,多数合并HLH、器官衰竭、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目前,CAEBV最有效的治疗为造血干细胞移植。
部分CAEBV患儿可伴蚊虫叮咬过敏症(hypersensitivity to mosquito bites,HMB)和牛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HV)。HMB和HV也属于T/NK-LPD,可独立发病,或伴随CAEBV同时发病。HMB患儿表现为蚊虫叮咬后局部皮肤肿胀,出现红斑、大疱、坏死性溃疡及瘢痕。HV表现为暴露于阳光的面部及上肢出现红斑、丘疹,随后发展为水疱,可有脐凹,水疱干涸结痂后可留有瘢痕。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呈海绵状、灶状变性或角质形成坏死,表皮内可有水疱形成,真皮内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HMB和HV均属于T/NK-LPD,HMB病毒主要感染NK细胞,HV病毒主要感染γδT细胞。
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
HLH是以发热、肝脾大、血细胞减低、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HLH可分为2种类型:原发性HLH和继发性HLH。原发性HLH包括家族性HLH(FHL)和一些原发性免疫缺陷。EBV-HLH是继发性HLH中最重要的类型,多见于我国、日本等亚洲人群,提示基因遗传背景可能影响其发病机制。在我国儿童EBV-HLH病例中,部分患儿(8/67例)可检测到PFR、UNC13D和XIAP基因突变。EBV-HLH时,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或NK细胞,导致感染细胞功能缺陷,异常增生,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以及巨噬细胞活化,引起广泛组织损伤。EBV-HLH预后不好,病死率高,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除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外,主要有化学免疫治疗和骨髓移植治疗。
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综合征(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XLP)
XLP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每100万个男性中有1、2例,可分为XLP1和XLP2 2种亚型。XLP1型相对常见,突变基因为SH2D1A,主要表现为3种临床亚型:(1)病毒感染后异常免疫反应导致的HLH或严重IM(主要为EBV);(2)丙种球蛋白血症;(3)淋巴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XLP2型突变基因为XIAP,主要临床亚型:(1)HLH(多与EBV感染相关);(2)丙种球蛋白血症;(3)炎症性肠病。EBV感染在XLP个体HLH或致命IM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XLP个体在原发性EBV感染时,不能有效控制感染,导致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广泛增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从而诱发HLH或致命IM,最终引起多器官衰竭,病人死亡。
肿瘤性疾病
1.BL
BL为高度恶性的B细胞肿瘤,多发生于非洲儿童。男多于女,在我国多为儿童和青年人。好发于颌骨、颅面骨、腹腔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一般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BL可分为地方性BL(endemic Burkitt′s lymphomas,eBL)、散发性BL(sporadic Burkitt′s lymphomas,sBL)以及HIV相关的BL 3种类型。其中eBL与EBV感染关系最为密切,95%以上病例与EBV感染相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中最常见的肿瘤。而在sBL中,仅有20%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BV。在HIV相关BL中30%~40%患者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BV。
2.HL
HL为B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淋巴瘤之一,其每年新发病率约为3/100 000。新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vised Euro-pean American Lymphoma (RE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assification]将HL分为2种类型:经典型HL和结节硬化型HL(NLPHL)。EBV感染主要与经典型HL相关。在经典HL中,EBV阳性检出率为20%~40%。而在NLPHL中,EBV多为阴性。在发达国家,EBV阳性的HL主要集中在儿童及老年人,尤其是10岁以下的儿童。我国儿童HL与EBV感染关系密切,EBV阳性检出率为72.2%。
3.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ost 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
PTLD是最常见的儿童移植后肿瘤。大多数PTLD来源于B淋巴细胞,与EBV感染相关,表现为EBV感染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相比于成人,儿童PTLD的发病风险要高,因为多数移植患儿尚未发生EBV原发感染,缺乏病毒特异性杀伤细胞,不能有效控制感染。
4.NPC
NPC是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南方、非洲地中海地区以及部分中东地区比较常见。研究发现,未分化NPC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儿童NPC比较少见,平均发病年龄为13岁,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在中国,16岁以下NPC患者仅占NPC患者总数的1%~2%。儿童NPC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部出现无痛性肿块,发现时肿块可能非常大。组织病理类型多为WHO Ⅲ型,为未分化NPC,存在局部播散和远处转移。
5.成熟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mature T- and NK-cell non-Hodgkin lymphoma)
其是一类相对罕见的疾病,在美洲中部、南部以及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其在美国发病率约为0.65/100 000。这类疾病多与EBV感染相关,由结外T/NK细胞淋巴瘤(ENKTCL)(鼻型或鼻外型)、T/NK细胞慢性淋巴增殖异常、儿童全身性EBV阳性淋巴增殖异常、HV、肝脾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γδ 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组成。
ENKTCL典型表现为鼻部受损,可累及上颚和眼眶,除鼻部外,还可影响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在亚洲东部和拉丁美洲发生率较高,侵袭性发展,病死率高。
牛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hydroa vacciniforme-like T-cell lymphoma)是一种EBV相关的皮肤肿瘤,主要发生在亚洲东部和拉丁美洲的儿童和青少年中。主要表现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疹,部分患者可出现淋巴结大、肝脾大等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伴有CAEBV。
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是侵袭性的γδT细胞肿瘤,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中。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是来源于成熟TCRαβ阳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肿瘤。好发于中青年,儿童亦有发生,最小发病年龄为5个月;多见于四肢,可累及躯干、面部,主要表现为皮下斑块、结节,可有坏死、溃疡。SPTCL可出现HLH。
原发性皮肤γδ T细胞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gamma delta T cell lymphoma)预后很差,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病例也有报道。
6.EBV相关平滑肌肉瘤(smooth muscle tumors,SMTs)
SMTs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主要发生在HIV感染的儿童中,在儿童HIV感染相关肿瘤中居第2位[18]。除HIV感染外,在器官移植及先天性免疫缺陷个体中也可发生EBV相关SMTs。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目前,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被证实与EBV感染相关。
1.MS
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退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起病年龄集中在20~40岁,多见于女性,儿童MS病例相对少见。EBV感染是MS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研究发现EBV阴性的个体只有在感染EBV后才有可能发生MS。而既往EBV感染表现为IM的个体,MS的发病风险较无此病史者升高2.3倍。尽管EBV在MS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EBV不是MS发病的必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在多数病例中,MS是EBV感染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后比较少见的一种并发症。
2.SLE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幼儿或老人也可发病。SLE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心脏、肾脏等各个系统,特异性皮损有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EBV与SLE的相关性与MS不同。对SLE来说,既往IM病史与其发病不存在相关性,但有证据提示,未感染过EBV的个体SLE的发病风险较低。
其他
在儿童中EBV感染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除上述疾病外,EBV相关急性心肌炎在儿童中也有报道。而在HIV-1感染儿童中,EBV可能与间质性肺炎存在相关性。
综上所述,EBV是一种在儿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病毒,EBV感染可引起儿童非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此,需要重视儿童EBV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