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

HIV与HBV共感染之中国探索

作者:刘秋阳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11-29
导读

         值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现31周年之际,我刊推出HIV特辑——HIV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关键字:  HIV | HBV | 研究进展 

HIV与HBV共感染之中国探索
 

  值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发现31周年之际,我刊推出HIV特辑——HIV合并消化系统疾病专题。

  D1~D2版,我刊独家专访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太生教授,对近来国内外发生的HIV相关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和深度剖析。《艾滋病》(AIDS)杂志近期在线刊出了李太生教授领衔的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其结果显示,HIV感染人群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14.6%,且合并感染者的CD4计数较低[AIDS 2012, 26: 1755],该研究对探索HBV与艾滋病的相互作用具有深远意义。

  ■ 谈国内外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简称《论坛报》):请您谈谈HIV近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李教授:在欧美国家,总的来说,虽然尚无根治艾滋病或HIV感染的有效疗法,也没有可防可治的疫苗;但自从美国研究者提出鸡尾酒疗法(联合抗病毒治疗)以来,已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验证了其确切的疗效。该疗法可以使HIV感染者(包括晚期患者)在用药后生存数十年,与同年龄组HIV阴性者相比,其寿命仅缩短了5~8年。

  2011年一项研究表明,鸡尾酒疗法不仅可以治疗患者,还能预防HIV感染,降低HIV传染性。目前,包括使用避孕套、包皮环切术在内的多种预防措施,在预防HIV感染方面都收效不大。

  在全世界,包括在中国,HIV的传播主要发生在男性同性恋之间,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无效的。就像吸毒一样,这是一种器质性改变。若患者服药,其体内病毒会消失或病毒载量下降,传染性也会随之下降。

  2011年国际评选出的十大顶尖科学发现中,就包括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科恩(Cohen)教授领衔进行的HPTN 052(随机设计)研究——结果显示,在一方感染HIV而另一方未感染的夫妻或配偶中,早期抗病毒治疗可大幅降低HIV传播率。

  今年在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几项热点研究如下。

  1. 早期抗病毒治疗和预防。今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主题为“齐心协力,扭转潮流”。会上对HIV感染的治疗时机作了新的修订——既往认为CD4<350/mm3时开始治疗;但目前认为CD4<500/mm3即建议治疗,因为早治疗效果好,而且还能减小传染性。另外,抗HIV新药不断涌现。

  2. 非艾滋病相关性死亡(non-AIDS related death)概念的提出。欧美数项大型研究显示,HIV感染者的死亡率为每年1~2例/100例感染者,比HIV阴性者高5~10倍。其中多数患者死于非艾滋病相关性事件(罹患高血压、卒中等疾病的几率大于HIV阴性者),遂有学者提出了非艾滋病相关性死亡的概念,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 艾滋病免疫重建障碍或不全与慢性炎症反应的相关性。1997-1998年,我和我的导师在法国提出了著名的“艾滋病重建”理论——艾滋病晚期患者只要接受有效抗病毒治疗,免疫功能即可逐渐恢复起来,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科学》和《柳叶刀》杂志上。但在2002年以后,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20%~25%的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血液中已经检测不到HIV,但其免疫功能始终未获提高(CD4计数未能升高),我们称之为免疫重建障碍或不全。这类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获得免疫重建的患者。目前国际上非常关注如何治疗这类患者,尽管已试用多种方法(如白介素-7、羟氯喹等),但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

  4. 提出“根治艾滋病”的理念。治愈艾滋病的最后一个障碍是,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HIV复制。然而,对于在细胞中形成的病毒储存库,只要停药,病毒就会从细胞中释放入血,而且病毒的数量不会减少,目前对此尚无有效的解决策略。2010年,美国1例艾滋病患者并发白血病后在德国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供者是一名Δ32(一种HIV辅助受体)缺失的患者,该患者最终被治愈。该病例的成功,点燃了人们治愈艾滋病的希望;但这种供者很难获得,因此研究者寄希望于基因修饰技术,通过基因敲除获得人工的Δ32缺失干细胞。另外,也有学者在想办法让静止的储存HIV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再用抗病毒药物将其清除。

  我国自2003年起对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主要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目前已有15~20万的患者获益。这些免费的抗病毒药以国产仿制药为主,这种治疗使死亡率从30~40例/100例艾滋病患者,降至5例/100例艾滋病患者,收效很好。

  然而,我国艾滋病治疗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了一二十年,而且药物种类少(一线治疗药物仅有五六种)。因此,当出现耐药时,患者选择的余地将十分有限,使得我国的抗艾工作更加困难。此外,我国艾滋病患者多居住于农村或在基层单位工作,就医条件有限,这也加大了防艾、抗艾的工作难度。

  为此,从2005年起,我及我的研究团队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一直在研发优化治疗方案——在有限的几种国产仿制药中研究它们的有效性、毒副作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疗效而不增加成本,同时减小毒副作用。

  2006年,我们完成了第一项全国多中心国产仿制药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以及司他夫定(D4T)+3TC+NVP两种方案的疗效不错;但这两种方案也各有严重问题:NVP的肝毒性非常大,AZT的骨髓抑制作用强,而D4T可导致严重的脂肪异常分布和脂肪萎缩。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制定的指南强调,有条件的国家不要再使用D4T;但在我国国情下,如果不用D4T就要用AZT,但二者都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否则就要选用进口药物,其价格比国产药要贵得多。

  考虑到我国的具体情况,2008年,我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有关优化治疗方案的随机研究,即先用6个月D4T,然后换用AZT再治疗6个月,观察这种利用副作用发生 “时间窗”(脂肪异常分布通常发生在D4T治疗1年后,而骨髓抑制作用一般出现在AZT用药6个月后)的治疗策略,是否可以减少副作用。结果显示,采用优化治疗方案后,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下降,同时最大程度地避免了AZT导致的骨髓抑制以及D4T长期治疗引起的脂肪萎缩,从而达到最优的疗效-性价比。目前我国已有2万余患者接受了这种优化治疗。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采用优化治疗方案的花费为1437元/年,而使用进口药的费用为3719元/年。

  2011年,我国研究发现,可在患者泪液中检出HIV;另一项研究表明,对免疫重建不全的患者,胸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两项研究在艾滋病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012年比较重要的研究进展还包括优化治疗方案以及HIV合并HBV感染的相关研究。

  ■ 谈HIV与HBV共感染研究

  《论坛报》:今年您在《艾滋病》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HIV感染人群中的HBV感染率高达14.6%。请您谈谈进行该研究的初衷以及分为从未感染组、既往感染组、慢性乙肝组以及HBcAb阳性组的原因。另外,何为隐性HBV感染?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类患者?

  李教授:研究目的包括以下两方面:① 中国医学研究相比国外还较为落后,特别是传染病学领域。像HIV和HCV感染以西方多见,而我国是HBV感染大国,因此HIV与HBV共感染病例较西方国家为多。国外对这种共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进行该研究可以填补在这方面的不足。② 旨在研究HIV与HBV共感染时,HIV是否可影响HBV的进展情况?反之,HIV是否同样可受到HBV的影响?共感染是否对鸡尾酒疗法的疗效产生影响?总之,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共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两种病毒在发病机制方面是否有相互促进作用,以及药物疗效是否受共感染的影响。

  有关分组原因,具体说来,若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这5项指标均阴性,表明从未感染过HBV,也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HBsAb阳性表示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若HBsAb和HBcAb均呈阳性,表明曾感染过HBV,但靠自身免疫力已获完全恢复。另外,比较糟糕的情况是慢性乙肝,即“大三阳”或“小三阳”,伴转氨酶升高。

  仅HBcAb阳性表示有以下两种可能性:① 既往感染过HBV,目前已靠自身免疫力治愈,因为HBcAb比HBsAb存在的时间还要长,因此可能仅显示为HBcAb阳性;②既往感染过HBV,目前HBsAg阴性,相当于感染时HBsAg和HBcAb均呈阳性,但由于HBV几乎不再复制,而可以整合到肝细胞中(cccDNA)——即血HBsAg检测不到,而在肝组织中能够检出HBV DNA的情况,我们称之为HBV隐性感染。

  目前我们还不清楚这类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但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对这类人群进行超高敏HBV DNA定量检测。我特别将单纯HBcAb阳性患者分为一组,旨在将其与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比较。

  ■ 谈治疗

  《论坛报》:单纯治疗HIV与治疗共感染有何不同?

  李教授:目前绝大多数HIV感染者使用的一线药物——NVP存在严重的肝毒性,尤其是在合并HCV感染时须禁用该药。但是,HIV和HBV共感染时用NVP就没有问题,其并不增加肝毒性。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研究显示,在开始治疗前,若女性CD4计数>250/mm3、男性CD4计数>400/mm3时禁用NVP治疗;若在高于上述阈值的情况下使用NVP,肝毒性和皮疹发生率将显著升高。

  然而,2009年我们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无论男性或女性,若治疗前CD4计数>250/mm3,就不能使用NVP。文章即将刊登在美国《艾滋病杂志》(JAIDS)上。我国的相关指南将据此作出相应的修改。

  目前,我们计划联手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借用他们的技术平台,对HIV和HBV共感染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谈HIV与HCV共感染

  《论坛报》:请您谈谈HIV合并HCV的情况。

  李教授:国外有关HIV与HCV共感染数据较多。目前,在国外HIV感染人群中,HIV合并HCV的感染率为20%~30%;而在普通人群中,国际上报道的HCV感染率为5%,我国为1%~2%。

  HIV和HCV的感染途径完全一致,因此在HIV感染人群中的HCV共感染率就比较高。

  此外,HIV和HCV共感染率的高低,还要看是通过何种感染途径而定。例如,在经吸毒、血液和性活动感染HIV的人群中,HCV的共感染率分别为80%~90%、40%~50%和10%左右。

  ■ 谈社会现象

  《论坛报》:有研究显示,目前在我国HIV感染者中,65岁男性的构成比显著升高,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目前是否存在有效的管理措施?

  李教授:该现象主要出现在个别地区,其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明显。我个人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不安全的行为是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男性同性恋人数很多。

  我国最早的HIV主要传播途径是吸毒,中期以血液途径传播多见,但最近5年则以性途径传播为主。

  我国2010-2011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男性同性恋中,HIV阳性率从2003年的1%增至目前的6%~7%,有些地区甚至高达15%,形势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健康宣教工作收效甚微。

  对于老年HIV感染者,其抗病毒治疗与其他年龄组的治疗策略相同,但无论其CD4计数高低,只要发现即应开始治疗,从治疗态度上要更加积极。

  注释

  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eAg:乙型肝炎e抗原

  HBeAb:乙型肝炎e抗体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

  HBc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HCV:丙型肝炎病毒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