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10年来,随着肺动脉高压防治研究的发展,肺血管界已把肺循环—右心视为一体,对肺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左、右心及其功能上,于是右心体系的概念逐渐形成。该体系包括右心、右心—肺循环一体、左右心相互依赖、心室间隔作用及心包束缚等。该概念的提出不仅会让人加深对整体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的理解,解释一系列临床现象,还会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治疗。

  右心及右心体系
右心室结构
解剖学右心室的定义不是其位置或连接,而是其结构。最能区分解剖学右心室同左心室或不确定心室的形态学特征是:
●相对于二尖瓣前叶,三尖瓣隔瓣更向心尖呈线状缠绕 ●存在调节束 ●有三个以上乳头肌 ●有附着于心室间隔的乳头肌,三尖瓣呈小三叶形 ●有粗乱的肌小梁。..[详细]
右心功能
右心室收缩 正常情况下右心室与左心室串联,其收缩呈顺序性,始于右心室入口和小梁肌,止于漏斗部。右心室收缩经过三个不同的机制完成:① 游离壁向内运动,产生风箱效果;② 纵行肌纤维收缩,长轴变短,三尖瓣环拉向心尖;③ 左心室收缩牵拉右心室游离壁。右心室纵向缩短大于横向缩短,因此,超声心动图以测量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位移(TAPSE)来替代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与左心室不同,扭曲和旋转运动不太参与右心室收缩。然而,右心室有较大的表面—容量比,射出相同搏出量时仅需要较小向内运动。
 右心室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内压较低,游离壁呈双期供血,由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提供。与左心室比较,右心室有较低的容量..[详细]
心脏动力学
1. 最大弹性反映右心室的收缩性 左心室收缩末的压力—容量关系大致呈线性,其斜率认为是心室的弹性,独立于负荷,因此心室弹性是最可靠的收缩性指标。有趣的是,尽管右心室的几何学和血流动力学明显不同于左心室,但同样遵从时间—变化的弹性模式。由于右心室压力—容量曲线的不同形状,其最大弹性较左心室压力—容量收缩末弹性能更好地反映右心室的收缩性。虽然右心室最大弹性是右心室收缩性最可靠的指标,但一些研究显示其时间—弹性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如非线性,斜率值变异及后负荷依赖。
2. 右心室后负荷 表示在射血过程右心室须克服的负荷,与左心室相比右心室对后负荷变化有高度敏感性。..[详细]
MRI用于右心评估
 近年来由于各学科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不少的进展,以磁共振检查为基础可验证一些简便易行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磁共振成像(MRI)具以下优越性:良好的右心室成像,无须几何学假设,能准确地评估容量、血流及质量,可行鉴别诊断,可联合肺血管成像,并能进一步改善我们的观察。因此MRI也是针对肺动脉高压、右心的综合性研究工具,用于血管造影、结构、功能、灌注及分子影像学等领域。
已用的或在研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有:① 右心室功能面积改变;② 右心室整体变形;③ 右心室游离壁变形;④ 右心室长轴高峰收缩期变形;⑤ 三尖瓣环平面位移;⑥ 三尖瓣环心肌组织最大收缩速率;⑦ 等容加速度;⑧ 右心室心肌性能指标;⑨ 右心室射血..[详细]
左右心室相互依赖
 一个心室大小、形状及顺应性,通过直接机械相互作用影响另一个心室大小、形状及压力—容量关系。左右心室在功能与结构上相互依赖的根本目的是满足迅速变化的生理情况下肺与外周血管的灌注。为达这一目的需通过围绕两个心室共享的螺旋肌束和由室间隔发出的两心室间纤维协调收缩,作为双心室功能“发动机”实现。约20%~40%右心室收缩压和排出量由左心室完成。
  室间隔介导心室依赖  伯恩海姆(Bernheim)提出,由于左心室增大挤压了右心室空间引起右心室腔减少,血液从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受阻,出现类似右心衰竭的体循环充血,如颈静脉充盈、肝脏增大及水肿,而无任何原因导致的左心增大、肺充血,即Bernheim综合征..[详细]
右心室—肺循环一体化
近4个世纪前,哈维(Harvey)就强调了右心室与肺循环一体概念。今天,我们清楚认识到将右心与肺循环及其相互作用统一考虑有助于对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处理与研究。
肺血管阻抗PVR并非单纯阻力性质 因肺血管阻力(PVR)增加引起的慢性肺动脉高压,其PVR采用简单反向平均血流部分测得(未测量肺循环回路的搏动性变化,也未考虑肺循环/左心房弹力性质和右心室功能阻抗),而搏动性血流部分对低阻/高顺应性肺循环的液压负荷起十分重要作用。PVR不是单纯阻力性质,如果肺血管没有弹力性质,心脏不可能行使其职能而产生前行血流。
  肺动脉输入阻抗定义 右心室—肺循环一体概念最突出的表现为肺动脉变硬时的液压负荷变化..[详细]

【结语】
     心肺疾病,包括肺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都离不开右心体系的参与,因此,对该体系的进一步了解是临床医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当前,尽管心血管影像学已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无论是临床还是各项检查多重视左心部分,忽略右心改变,致使对疾病认识不够全面。今后,应像对待左心一样,把右心作为重要的常规工作不断提高。至于右心体系的全面检查与评估对我们更具强大的挑战,需有创新思维,整体地探讨理论知识和积累临床经验。

  基于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结合文献,我愿提出“右心与右心体系”概念。右心的界定更多地偏向于解剖学考虑,而右心体系更多的是反映功能或病理生理学层面。提出右心体系的意义在于,对心脏任何部分的病变或疾病,都不应从单一心腔着眼,而须从心脏整体去考虑。“右心体系”更能把左右心及肺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能更深地理解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成,更好地解释某些临床现象,还能更全面准确地做出诊断,以及更合理地实施序贯治疗。

  链接推荐
主页 | 广告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copyright©中国医学论坛报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040853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Baidu
map